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丁氏溃结口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的肠道炎症的情况,评估丁氏溃结口服方的疗效,并运用western-blot的手段证实其对UC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IL-6、IL-17以及TNF-α的水平来实现的。材料与方法:1.检索中科院上海有机化物研究所中药与化学成分数据库(http://www.organchem.csdb.cn)、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http://tcmspnw.com),收集丁氏溃结口服方中已被报道的化学成分。运用ADME/Tox虚拟计算系统筛选丁氏溃结口服方中的潜在活性成分。运用药效团模型,虚拟预测丁氏溃结口服方中各活性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将多个数据库检索结果予以整合,收集和UC发生、发展及治疗相关的靶点。将丁氏溃结口服方的潜在作用靶点和UC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的靶点做PPI,构建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网络,筛选出有显著性意义的靶点,再从中筛选出丁氏溃结口服方治疗UC的潜在作用靶点。2.将40只C57BL/6J小鼠,性别雌性,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秦组,丁氏溃结口服方低剂量组以及丁氏溃结口服方高剂量组共5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几组分别予3.5%DSS液体喂养7天复制UC小鼠急性期UC的模型。复制成功后,空白组予自由饮用矿泉水,其余组别分别予生理盐水、美沙拉秦以及低剂量溃结口服方和高剂量溃结口服方灌胃治疗14天。期间观察小鼠的一般状态。第14天结束后,处死全部小鼠,观察肠黏膜形态,评估结肠黏膜组织学评分。使用Western-Blot法测量小鼠结肠黏膜中的TNF-α、IL-6以及IL-17的含量,验证丁氏溃结口服方在改善肠道炎症方面的机制。结果:1.运用ADME/TOX虚拟计算系统共筛选175种潜在的活性成分。其中有13种没有找到相应的作用靶点,构建出成分-靶点网络。将丁氏溃结口服方的潜在作用靶点和已知的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靶点分别做PPI,构建相关联系的网络并进行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丁氏溃结口服方治疗UC的潜在相应靶点与IL-6、IL-17以及TNF-α蛋白及相关信号通路密切相关。2.UC模型复制成功后,小鼠精神不振、重量减轻、腹泻伴有黏液脓血便。与空白组相比较,DAI评分增高(P<0.05)。治疗后,美沙拉秦组以及丁氏溃结口服方组小鼠炎症好转,DAI评分比模型组低(P<0.05)。丁氏溃结口服方低剂量组,治疗情况较西药组以及中药高剂量组而言,相对较差,但优于模型组。3.通过肉眼观察,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可见不同程度的损伤、水肿、充血及溃疡糜烂形成,其评分高于空白组(P<0.05)。丁氏溃结口服方组及西药组小鼠组织破坏后有所恢复,可见充血、水肿以及少许的糜烂,并未有典型的溃疡形成。大体评分与模型组相比较低(P<0.05)。4.镜下观察各组小鼠结肠黏膜,可见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腺体结构破坏明显,排列稀疏,炎性细胞大量浸润,充血水肿情况比较严重;丁氏溃结口服方组及美沙拉秦组黏膜未见明显溃疡,可见炎性细胞浸润。5.相比空白组,模型组小鼠TNF-α、IL-6、IL-17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美沙拉秦组和丁氏溃结口服方高剂量组能明显减少TNF-α、IL-6表达水平(P<0.01),丁氏溃结口服方低剂量组能减少TNF-α的表达水平(P<0.05);和模型组相比,丁氏溃结口服方高剂量组在减少IL-17表达水平方面效果最好(P<0.01),溃结口服方低剂量组和美沙拉秦组在减少IL-17表达水平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P<0.05)。结论:1.丁氏溃结口服方治疗U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丁氏溃结口服方中的多药效成分作用于各自相关靶点通过成分-靶点间的协同整合而最终起到降低血液中TNF-α、IL-6以及IL-17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从而起到治疗UC的目的。2.丁氏溃结口服方对通过DSS复制的UC模型小鼠具有改善症状的效果,对小鼠便溏、黏液脓血便以及重量减轻的情况有所改善,从而达到减轻结肠组织的病变的效果,使小鼠一般情况以及黏膜情况、病理表现有较大的改善。3.经DSS诱导的UC模型小鼠,丁氏溃结口服方可以从下调TNF-α、IL-6及IL-17的表达水平来减轻肠道的炎症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