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化合物及其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对电极性能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ohua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百多年来,化石能源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但其过度开采和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造成了破坏,引起了严峻的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终有一天也将面临枯竭,因此,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调整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解决时下能源环境问题的当务之急。太阳能取用不竭,满足可持续发展又无害无污染、安全可靠,已经成为新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光伏光热器件也因此应运而生。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效率高、原材料丰富、组装工艺简单,其研究一度是光伏领域的热点。传统的DSSCs中,二氧化钛纳米晶(Ti O2)和光敏染料都十分廉价,电池的整体成本主要在于昂贵的铂(Pt)对电极(CE)。此外,Pt虽然性能优异,但是在含碘电解液中易被腐蚀,限制了电池的稳定性。故此,开发稳定的低成本无Pt对电极对DSSCs的大规模生产和未来商业化应用极其重要。过渡金属化合物成本低、原料广、结构易调控且电化学性能优异,在CE上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同时,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碳材料的修饰也被证明可以有效改善复合物的催化性能、电学特性以及稳定性。本论文即以此为出发点,以Cu O/Co3O4,Co-NC等钴化合物的结构设计为核心,结合石墨烯对其进行修饰改性,探索低成本高效CE的合成,并研究结构优化在提升CE性能以及循环稳定性中的作用。以下为论文具体研究内容:(一)利用简单的水热过程,辅以元素掺杂来优化过渡金属氧化物异质结的微观结构,成功将Co3O4实心微球转化为核壳结构的Cu O/Co3O4微球,并用高导电的氧化石墨烯对其进行封装,制备出了具有界面结构的Cu O/Co3O4@GO异质结材料。结果表明,核壳异质微球和周围GO所形成的界面结构有效增大了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86.7m~2·g-1),从而为I3-/I-电对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加速了其氧化还原过程,同时GO的封装进一步增加了材料的导电性和稳定性,最终得到了8.34%的能量转换效率,在效率和稳定性上都对Pt实现了超越,为改善低成本无Pt对电极的性能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二)利用简单的“播种”策略,将超薄纳米碳层包覆的普鲁士蓝衍生物原位锚定在还原石墨烯上,合成了双重碳材料限域的Co-NC@r GO复合材料,其组装的CE不仅具备优异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PCE=8.82%),还在电解液中表现出了极强的稳定性。进一步研究表明,r GO有效的分散了钴纳米颗粒,从而增加了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为I3-离子的还原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同时,复合材料外层的纳米碳和r GO构筑的“电桥”成功的优化了电子传输路径,大大增强了对电极的导电性。除此之外,双重碳材料的均匀包覆有效地缓冲了富钴活性中心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从而大大提升了样品的稳定性。实验在拓展普鲁士蓝衍生物应用的同时也为高效率、强稳定性CE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思路。
其他文献
高致死率的癌症一直持续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为了应对癌症的威胁,结合多种治疗和成像模式的癌症协同诊疗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过渡金属二维纳米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表面化学特性、超大的比表面积和易调节的元素组成,对其进行改性可以进一步拓展其生物应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一些过渡金属二维纳米材料较差的分散性、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限制了其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因此,通过对过渡金属二维纳米材料进行表面修饰,
足迹是犯罪现场遗留与提取率最高的一种物证,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为侦查犯罪案件挖掘出更多有用的信息,有助于刑侦人员有效地筛选出犯罪嫌疑人,加强破案力度。受采集对象行为活动和采集环境的影响,目前足迹利用率比较低,特别是在足迹检索领域,由于当前公安部足迹采集设备具有多样化,足迹模态不一,增加了足迹检索的难度。近年来,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分类、识别与检索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采用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跨模态
癌症已成为威胁全世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传统的治疗癌症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可能会引起放射性皮炎等后遗症,而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通过氧化应激反应对正常细胞造成附带损害。纳米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制备适用于癌症诊断与治疗的生物纳米材料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目前,磁性纳米材料已经在纳米医学领域受到广泛的关注与探究,与其它应用于此领域的纳
人们从视频监控网络中获取海量的视频数据,若是通过传统人工方式分析大量的视频信息则非常困难。通过行人重识别(Person Re-identification,Re-ID)分析大规模视频信息,对视频监控、目标追踪、智能安防等领域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在由多个摄像机构建的视频监控网络中,行人由于受到光照条件变化、行人姿态变化、背景杂乱、摄像机角度差异等影响,致使在不同摄像机视角下或在同一摄像机其他时刻下成像
光波场中不仅含有强度信息也同样包含相位信息,并且相位通常反映物体大多的信息,因此相位的获取对物体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市场上的CCD等光电记录器件通常只能获取物体的强度信息。利用强度信息求解出相位信息,便是相位恢复技术。该技术在显微成像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细胞等样品的定量研究提供了方法手段。同样,在光学测量、自适应光学等领域中也有所作为。基于强度传输方程的相位恢复方法准确表示出了强度与相位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方便。然而,互联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图像信息安全,版权保护,完整性认证等问题。然而,信息隐藏是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方案之一。信息隐藏主要可以分为数字水印,隐写术,可逆信息隐藏三大类。其中数字水印的重点是鲁棒性,而隐写术则注重隐蔽传输,可逆信息隐藏则主要用于版权保护以及完整性认证,其与前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它可以无损还原载体图像与信息。当载体图像是医学
如今,手势识别技术有使用传统的基于数据手套、使用2D摄像头以及采用3D深度相机,传统的基于数据手套的手势识别技术使用过程较为繁琐。3D深度相机比普通2D摄像头有更好的识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增加了准确性,使用户获得更加良好的使用体验。基于Intel Real Sense 3D实感技术的手势识别技术应用研究是使用Intel Real Sense SR300深度相机作为摄像头,这是一种摆脱数据手套的人机
图像匹配是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中众多任务,如图像配准、拼接、融合等技术的基础。几何不变量在描述图像间变换的不变特征上有重要意义,基于几何结构的特征在应对空间变换时有很强的鲁棒性。近年来,有向图模型由于其较强的结构信息表征能力,在图像匹配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对图像匹配技术的常见算法进行了回顾,介绍并分析了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各类特征描述符和几何不变量,最后给出了两种分别针对仿射变换场景和射影变换
透镜是成像系统的核心部件。目前,成像系统普遍采用基于折/反射原理的光学透镜,通过光程累积来调控光场的相位,因此这种透镜往往具有较大体积和重量。此外,由于材料的色散效应,通常需要组合多种材料的透镜来实现消色差成像,这将进一步扩大器件的体积和重量,无法适应当前系统小型化、集成化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基于衍射原理的光学元件具有厚度薄、重量轻等特点,在光通信、三维显示、空间成像技术等众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
足迹是一种人体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和可重复性。在足迹识别问题上,足迹学方法需要依赖专家知识人工提取特征,再进行足迹相似度分析,该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且特征提取耗时耗力。深度学习算法具有强大的抽象特征提取能力,可应用于足迹识别。但是,同一人的足迹数据很难大量获取,且足迹的类间差异较小,给深度网络的训练带来了挑战。针对2D光学赤足足迹识别问题,基于2D光学赤足足迹构建了实验数据集,在小样本学习算法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