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验一穿通上颌窦底骨壁牙种植术临床随访研究目的:随访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条件下,采用穿通上颌窦底壁骨质牙种植术的临床预后。方法:2002.10-2012.3期间,将需要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369名患者共512颗种植体分别纳入穿通上颌窦底骨壁植入组(A组)和常规植入组(B组),其中A组169颗,B组343颗,种植术后平均随访2.09±1.84年,最长达8.05年,分别计算两组种植体的成功率。结果:本研究中采用穿通上颌窦底骨壁牙种植术并没有造成并发症,A、B两组种植体的成功率分别为98.22%、97.79%,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通上颌窦底骨壁牙种植术适用于上颌窦底垂直高度≧5mm的病例,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费用低、疗程短的临床治疗选择。试验二种植体穿通上颌窦底骨壁对存留和成功影响的临床队列研究一、用Excel测量种植体周围骨量消长目的:探讨利用MS Excel软件网格像素和计算功能测量种植体各项指标的方法在循证医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应用Excel与放射直视影像(radiovisiograph, RVG)两种方法对68枚有上颌窦底骨质穿通图像的窦嵴距和穿窦距离进行测量,验证应用Excel方法测量的准确性。结果:应用Excel与RVG两种方法测得的窦嵴距值和穿窦距离平均值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Excel的计算功能,预先将计算公式填入相应的网格中,只要输入原始数据就可以立即得到换算结果,使测量资料的处理变得简单有效,便于进行大样本的循证研究。二、种植体穿通上颌窦底骨质对存留和成功影响的临床队列研究目的:通过临床队列研究观察穿通上颌窦底骨质对种植体存留和成功的影响。方法:2002年11月至2011年2月武警总医院诊治上颌后牙区种植患者共241例,植入种植体375枚,其中110例有上颌窦底骨质穿通,植入种植体133枚。按照队列研究设计,通过临床随访、影像学检查、用Excel法测量种植体周围骨质消长的象素数、用SPSS17.0软件包方差分析和寿命表法统计种植体穿窦距离、上颌窦底骨增量(ESBG)、种植体周围牙槽嵴顶骨丧失(CBL)、种植体存留率和成功率,作出评价。结果:133枚种植体随访率为98.7%,平均随访期为46.7个月(4-77个月)。生存率表统计种植体经年累计存留率为98.48%。负载期达到2年以上的种植体共86枚,其中Straumann种植体84枚(InstitutStraumann AG, Switzerland),Anthogyr种植体2枚(Anthogyr, France)。共有2枚种植体在负载前脱落。1例窦嵴距为3mm,另一例窦嵴距为9.4mm。除第1例术后出现鼻腔出血,其余存留的种植体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将影像资料完整的58枚种植体按窦嵴距<5mm、5-8mm、>8mm分为A组(5枚)、B组(27枚)、C组(26枚)三组,分别进行测量和统计处理。A、B、C组种植体平均初始穿窦距离分别为3.23±1.33mm、2.36±1.36mm、1.48±1.00mm(F=6.152, p <0.05),A组初始穿窦距离明显大于C组;ESBG(近中)分别为0.88±1.30mm、0.86±1.35mm、0.20±0.73mm;ESBG(远中)分别为0.81±0.21mm、0.89±1.22mm、0.22±0.88mm;CBL(近中)分别为-0.96±0.25mm、-1.10±0.97mm、-1.64±0.97mm;CBL(远中)分别为-0.43±0.52mm、-0.62±0.86mm、-0.99±0.94mm;窦嵴区总的骨增量(近中)分别为-0.29±1.30mm、0.03±1.59mm、-1.71±1.33mm(F=9.742,p <0.05),C组<A、B组;窦嵴区总的骨增量(远中)分别为-0.44±1.10mm、0.01±1.48mm、-0.14±1.30mm。其他项目相差均不显著。结论:①采用正确测量、精准操作,穿通上颌窦底骨质小于3mm的种植体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中远期存留率和成功率。②种植体负载后窦嵴区总体呈骨减量状态,上颌窦底骨质稳定,平均骨增量0.57±1.09mm,骨吸收主要发生在种植体袖口区,平均减量幅度1.05±0.96mm。③根据本研究结果,为充分利用患者的自然骨量,种植体少许穿通上颌窦底骨质是安全的。建议窦嵴距在5mm以上、骨质条件较好时可以免做上颌窦底提升术。实验三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功能载荷下的应力分布分析目的:探讨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功能状态下不同种植模式种植体周围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方法:我们通过建立上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为(种植体)穿窦模型和(种植体)非穿窦模型两种。另外,我们还建立了四种种植体有限元模型。分别是穿窦种植体:4.1×8.0mm及4.8×8.0mm,穿窦距2.5mm;非穿窦种植体:4.1×10.0mm及4.8×10.0mm。我们将四种种植体模拟植入相应的上颌骨模型中,通过垂直加载200N力量和斜向45°加载100N力量模拟种植体的功能状态。结果:经有限元计算及分析,在垂直力作用下,穿窦组种植体周围应力分布同非穿窦组无明显差别;在斜向力作用下,非穿窦组位移及应力集中情况与穿窦组差异较小。结论:虽然穿窦组骨量少,但选用相对短且粗的种植体可以克服骨量不足带来的缺陷,能为种植体周围创造良好的成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