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透射电镜、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测大鼠视神经不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轴突线粒体的变化,并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计数,检测视网膜内Bcl-2和Bax蛋白阳性的表达。初步探讨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对大鼠视神经不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是否具有保护及其作用的机理,进而为临床治疗急性视神经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方法:1实验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选取健康雌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只。组间大鼠体重无统计学差异。实验进行期间各组大鼠常规饲料喂养。模型组和实验组在禁食12小时后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用反向镊钳夹视神经造成视神经不全损伤。操作方法是在球后2mm处用夹持力为98g的血管钳,尖宽1mm,尖端完全夹闭,钳夹住左眼视神经。右眼为自身对照眼,右眼不予处理。待大鼠瞳孔散大后观察眼底,一般用直接检眼镜,视网膜未看到明显动脉血管白线化改变及出血者纳入实验。2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干预模型组制作视神经损伤模型成功后即刻向玻璃体腔注射平衡盐溶液5μl,之后的1周及2周分别向玻璃体腔注射平衡盐溶液5μl,而实验组在视神经损伤模型制作成功后即刻向玻璃体腔注射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5μl(浓度0.2μg/μl),同样在1周及2周时分别向玻璃体腔注射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5μl。3切片制备3组大鼠均在第3周时分别取20只大鼠左侧眼球,制备5μm视网膜切片。每张组织标本切片取4个光学显微镜下的视野,以视盘为中心,以1.5mm为半径形成的圆形范围内,四个方向对称各取1个视野,每个眼球只抽取和使用1张切片。4he染色观察通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并且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计数。5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的方法对bcl-2和bax的表达进行检测。6透视电镜技术观察同时在空白组、模型组和实验组分别取10只大鼠左眼眼球制作标本,将其制成厚约50nm超薄切片,染色后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1透视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透视电镜下观察空白组神经髓鞘完整,轴浆均匀,轴浆内可见比较清晰的线粒体和微管、微丝。透射电镜观察模型组与实验组同空白组相比均存在线粒体水肿、数量减少、胞质浓缩轴突肿胀。同模型组相比实验组胞质浓缩轴突肿胀轻,线粒体数量较模型对照组多,且结构较完整。2he染色结果显示he染色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形态并计数,pedf实验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14.25±1.65)和模型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7.98±1.69)都明显低于空白组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29.62±2.24),视网膜组织中残存的rgcs有水肿改变,实验组神经节细胞从细胞形态上要好于模型组,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较模型组多。模型组和实验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较空白组分别下降73.3%、53.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的方法对bcl-2的表达进行检测。空白组视网膜内bcl-2可见一定表达,模型组、实验组bcl-2光密度值较空白组均有上升,其中实验组光密度值的上升更明显。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0.1975±0.0105)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高于空白组(0.1070±0.012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实验组(0.1975±0.0105)的平均光密度值也高于模型组(0.1526±0.004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的方法对bax的表达进行检测,空白组视网膜内bax可见一定表达,模型组、实验组bax光密度值较空白组均有上升,其中实验组光密度值上升的幅度低于模型组。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0.1355±0.0030)的平均光密度值高于空白组(0.0950±0.0090),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实验组(0.1355±0.0030)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模型组(0.1496±0.0076),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通过反向镊钳夹大鼠视神经造成大鼠视神经不全损伤病变是比较理想的模型,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出现水肿、神经节细胞空泡样变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目减少。2视神经不全损伤可引起视神经超微结构的明显损害,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可以减轻视神经超微结构的损害。3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可通过上调视网膜Bcl-2蛋白的表达、减弱Bax蛋白表达,来减弱或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损伤,而起到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