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系统厘清下交叉综合征患病的可能机制,揭示运动疗法对下交叉综合征的康复效果,并通过比较不同的干预手段,为丰富和完善下交叉综合征运动处方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从人体整体观出发,以肌筋膜链为切入点,为制定下交叉综合征运动干预处方提供实证依据。研究方法:一、常规体育锻炼对下交叉综合征的影响调查(实验一)总共参与人数69人,其中体育学院30人,非体育专业学生39人。所有受试者进行脊柱功能测试,并拍摄体态照片,收集受试者包括胸椎曲度、腰椎角度、骶骨倾角、倾角线、骨盆前倾角度等数据,以了解常规运动是否对下交叉综合征有影响效果。二、下交叉综合征运动干预研究(实验二)本研究选择47例确诊为下交叉综合征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4人,男6人,女18人;对照组23人,男3人,女20人。治疗前进行病情相关性评估,包括骨盆前倾角度、脊柱功能测试、简化Mc Gill疼痛评分、痛经VAS量表等。实验组进行8周的运动干预,对照组自行运动。在研究过程中,病例脱落23例,其中实验组脱落、剔除、终止12例;对照组脱落、剔除、终止11例。最终纳入患者实验组12例,对照组12例,共24例。三、下交叉综合征运动干预前后肌肉激活顺序研究(实验三)使用Delsys表面肌电仪器,测试对照组(12人)和实验组(12人)干预前后俯卧后伸及侧躺髋展动作肌肉激活顺序差异。研究结果:一、常规体育锻炼对下交叉综合征的影响调查(实验一)(1)前倾角度调查:体育学院(20.97±3.55)、非体育学院(20.46±2.08)(2)受试者脊柱功能状况测试结果:除类Matthiass测试1腰椎角度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下交叉综合征运动干预实证研究(实验二)(1)简化Mc Gill疼痛评分表前后及组间对比:实验组VAS、PPI疼痛指数、PRI感觉项和情感项疼痛指数前后及实验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所有数据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骨盆前倾角度参数比较前后及组间对比:实验组前后及实验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前后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3)脊柱功能状况测试前后及组间测试结果:1.站立姿势:实验组前后比较骶骨倾角、腰椎活动度以及整个背部长度及实验后组间比较腰椎角度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参数及对照组前后、实验前组间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坐立位姿势:实验组Th2/3、对照组Th5/6、实验后组间比较L2/3、L4/5、骶骨倾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参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类Matthiass测试:在测试1中,实验组Th8/9、L1-S1、骶骨倾角、腰椎活动度、倾角线以及实验后组间比较L2/3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参数及对照组前后、实验前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测试2中,实验组L3/4和L5/S1节段、倾角线和腰椎角度以及对照组Th6/7、倾角线和整个背部长度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参数及实验前、实验后组间参数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下交叉综合征运动干预后痛经缓解情况:实验组前后及实验后组间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及实验前组间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下交叉综合征运动干预前后肌肉激活顺序研究结果:(1)实验组干预前后肌肉激活顺序:1.俯卧后伸肌肉激活顺序:(1)干预前(右):1腘绳肌(右)、2竖棘肌(左)、3竖棘肌(右)(2)干预后(右):1腘绳肌(右)、2竖棘肌(左)(3)干预前(左):1腘绳肌(左)、2竖棘肌(左)、3竖棘肌(右)(4)干预后(左):1腘绳肌(左)、2竖棘肌(左)、3竖棘肌(右)2.侧躺髋外展肌肉激活顺序:(1)干预前(右):阔筋膜张肌(右)和臀中肌(右)同时激活(2)干预后(右):1臀中肌(右)、2阔筋膜张肌(右)(3)干预前(左):阔筋膜张肌(左)、臀中肌(左)和腰方肌(左)同时激活(4)干预后(左):1阔筋膜张肌(左)、2臀中肌(左)(2)对照组干预前后肌肉激活顺序:1.俯卧后伸肌肉激活顺序:(1)干预前(右):1腘绳肌(右)、2竖棘肌(左)、3竖棘肌(右)(2)干预后(右):1腘绳肌(右)、2竖棘肌(右)、3竖棘肌(左)(3)干预前(左):1臀大肌(左)、2腘绳肌(左)和竖棘肌(右)同时激活、3竖棘肌(左)、(4)干预后(左):1竖棘肌(右)、2腘绳肌(左)、3竖棘肌(左)2.侧躺髋外展肌肉激活顺序:(1)干预前(右):阔筋膜张肌(右)、臀中肌(右)、腰方肌(右)同时激活(2)干预后(右):1阔筋膜张肌(右)、2臀中肌(右)、3腰方肌(右)(3)干预前(左):阔筋膜张肌(左)、臀中肌(左)同时激活(4)干预后(左):1臀中肌(左)、2阔筋膜张肌(左)研究结论:常规体育锻炼对于体态没有很好的干预效果,长期系统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可以促进下交叉综合征的体态调整、功能恢复、腰痛及痛经的缓解。且骨盆旋转的恢复较骨盆前倾恢复早,疼痛的缓解较体态恢复早,功能恢复较体态调整更为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