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给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冲击,使这个群体进一步分化,加之以前乌托邦式理想的破灭,人们的精神也有扁平化的趋势,沉沦于日常生活寻求着平均式的安定。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作家坚持“精英化”的写作立场,以对“纯文学”的执著在这个“匮乏的时代”为疲惫的人们撑起了心灵的屏障。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张炜以其独特的写作姿态在90年代备受关注,尤其是1992年他宣称要“融入野地”,对之前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进行了一次转折,本文试图分析张炜转折的特点、背后的原因以及对于当代文坛的文学、思想意义。
张炜是一位对时代极其敏感的作家并显示自己的特点,这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见一番。他的早期作品明显带有80年代启蒙话语的思想痕迹,体现在对现代知识、个性价值等的崇扬上,但这些作品也揭示了在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社会所产生的一些新问题,同时作家倾注全力去描摹、塑造自己所热爱的“芦青河”世界,给人留下了对乡村自然秀丽的乌托邦美感,反映了80年代初期时代共同的理想色彩。1987年《古船》的问世,可以说是张炜的一次跳跃,他把审美视角伸入历史和现实的丰厚土壤,进入到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的历史深度之中。而90年代初的《九月寓言》,他敏感地捕捉到部分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对时代的某些隐忧和不安,宣称要“融入野地”,开始高举“道德理想主义”大旗。90年代中期的《柏慧》、《家族》,表现为对丑恶的批判,对理想、信仰的坚守,并显示出保守主义的立场。世纪之交,《外省书》又以文学的而非学术的形式,对文化的本土化和全球化之间的紧张和冲突这一敏感的问题做出回应。可以说张炜一直将他的笔触对准着当下中国现状,并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
本文在综合分析张炜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的基础上,将目光对准张炜从启蒙、批判的写作立场转入到“融入野地”的皈依的转型上进行解读和批评,全文分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引言简要论述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张炜的不同创作阶段,重心集中在正文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比较张炜前后不同的创作特点。人物形象上:早期作品主要是“辗转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农民”,新时期则是“知识分子在尴尬与无奈中的抉择”,反映知识分子在商品化、全球化浪潮背景下的艰难抉择;创作立场上:实现了“愤世嫉俗的启蒙与批判”到“融入野地的皈依的巨大转型。第二部分着重分析张炜转型背后的原因,这和作家的独特的人生经历、文化知识结构以及80、90年代不同文化语境是分不开的。而张炜的转型在90年代的文坛和思想界有怎样的意义?这是本文的“对现代化的疏理与反思”章节中所要分析的。“结语”部分则简要论述张炜的创作姿态特点,以及他所走的文学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