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郁达夫的颓废,学术界都认同,但具体这颓废指的是什么,争议还是有的。本文试图破除加注在“颓废”上的道德标签,对郁达夫的颓废加以重新认识。
郁达夫的颓废首先表现为他对生活的憎恨。在他前期的生活中,郁达夫基本没有享受过成功,也没有真正体味过情感的滋润。留学回国后的1923年郁达夫在小说中突出了“零余者”形象,以把自己放逐在社会边缘来凸现自我、反对生活。而在作品甚至生活中对于这种痛苦形象的一直坚持可以看出郁达夫自我欺骗的颓废。郁达夫在作品中较多涉及自杀和疾病。他对自杀的肯定可以看作是对自我实现的要求。对人物疾病的设置则体现了他以示弱来表达对生活的憎恨。
面对生活的虚无,郁达夫试图以拯救来超越生命。他没有求助于宗教,而是在肯定情爱力量的基础上否定了单纯的性欲,试图以性灵统一的爱来反对生活,获得拯救。但这种爱的拯救具体反映在小说中却是对女性的憎恨。为了在情爱中始终掌握主动,郁达夫势必在他的小说中不平等地对待女性。最终郁达夫的爱的拯救是既无能又无为,这可以看作是他自我欺骗的必然结果,是他颓废的又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