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主要病原体。流感病毒的突变重组速度非常快,新型流感病毒不断出现,尤其是近几年,接连出现H7N9、H10N8等新型禽流感病毒,这使得流感病毒的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流感病毒的基因突变率很高,人类无法通过注射疫苗获得持久的免疫力,现有的化学药物和疫苗都难以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这使得开发新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变得更加紧迫。随着对流感病毒的不断深入研究,已发现了多个潜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靶点,其中NS1蛋白的效应结构域可以抑制宿主细胞CPSF30的功能,在病毒的感染过程中扮演关键的抑制宿主抗病毒反应的角色。中草药具有很好的抗病毒作用,而且中药在病毒发生变异、西药产生耐药性的情况下,仍具有潜在治疗作用,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中药在抗病毒方面有其独特优点,应用于流感的防治有着广阔的前景,使用现代生物技术鉴定中草药中抗流感病毒的有效成分非常必要。本研究首先通过多序列比对、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自由能计算等方法研究了NS1蛋白效应结构域CPSF30结合位点的结构特征及NS1与CPSF30结合的动态特征,发现CPSF30结合位点是一个极度保守的疏水性口袋,疏水相互作用是形成F2F3-NS1复合物的主要相互作用力;NS1形成二聚体和与CPSF30结合都可以增加NS1自身的稳定性,稳定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NS1-CPSF30结合界面上的残基。我们进一步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分别以Maybridge、NCI以及中草药TCM数据库作为虚拟筛选的化合物库,使用AutoDock筛选出了NS1 CPSF30结合位点的潜在抑制剂。通过筛选Maybridge和NCI数据库中约20万个化合物,发现了6个潜在的抑制剂(分别是NCI102895、NCI1320211、NCI1664344、NCI186958、NCI186220、NCI 166225)。通过筛选中药数据库中3万多个化合物,确定了4个(分别是10227、31674、30256、27405)对NS1 CPSF30结合口袋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的分子。接着,使用Pymol分析了这些潜在抑制剂与NS1 CPSF30结合位点的的相互作用模式,发现这些化合物主要以疏水作用与NS1相互作用,同时也可以与结合口袋边缘的亲水氨基酸形成氢键。最后使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分析了31674和30256这两个分子与NS1结合的动态特征,发现这两个抑制剂可以通过进一步的修饰获得更强的亲和力。本研究对NS1与CPSF30的相互作用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基于NS1蛋白CPSF30结合位点的抗流感病毒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研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抗流感病毒的小分子化合物,也发现了一些小分子化合物与NS1蛋白相互作用的规律,为开发新的抗A型流感病毒药物做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