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dddes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肩负着我国基础教育高层次教育人才培养重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决定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本文通过对12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等比较研究,发现各培养单位培养方案的异同,发掘各培养单位培养方案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提出可行性改进与完善意见.本研究选取三类院校12份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其分别是4所部属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4所省属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4所综合性大学广州大学、青岛大学、扬州大学、聊城大学.通过对12份培养方案比较分析,发现各培养单位培养方案异同点.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从总体来看,各培养单位学科教学数学培养方案基本符合相关要求以国家要求为指导.但是,各培养单位没有结合自身学校办学特色与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并且我们从培养方案构成项数比较中可以看出,部分培养单位培养方案内容缺失比较严重.第二,对于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三类培养单位培养目标基本完全一致.部属师范大学与省属师范大学完全照搬国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过于笼统缺乏指导意义.而综合性大学相对来说对培养目标要求具体一些.第三,对于学习年限的比较分析:各培养单位学习年限均实行两年制,严格按照我国专业学位学习年限设置.第四,对于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各培养单位差异较大.课程比例设置、学分学时设置各院校存在很大差异.与其他院校相比,华南师范大学差异显著,无论从课程设置中各类型课程数还是学分学时分配.第五,对教学方式的比较分析:各培养单位差异不大.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大学具体说明了校外导师机制建设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期保证了其研究生培养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质量.第六,对于学位论文的比较分析:对于相关学位论文的表述,各培养单位存在很大差异.大部分院校对学位论文要求比较笼统,具体的论文操作要求比较少.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培养方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规范培养方案,改进与完善培养方案;突出院校培养方案特色,严格执行培养方案.(2)培养目标具体化.各培养单位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以及学校办学特色制定多样化培养计划.(3)实行弹性年限,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4)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设置比例,重新分配课时与学分,加大实践课时与学分比重.(5)改进与完善培养方式内容;加强双导师制度建设,建立校外培养基地.(6)加强与完善学位论文要求,强化论文工作过程管理,完善培养方案论文工作内容.
其他文献
以实际试验为基础,本文通过对乙烯基酯树脂玻璃鳞片胶泥的多种制样方式、后固化处理条件的筛选、分析,表明胶泥制样方式和后固化处理是影响玻璃鳞片胶泥固化度和最终力学性能
根据一种哲学活动(企图通过分析语言来解释世界'存在'的哲学活动,在涉及呈现方式、描述属性与认知活动时,也同时并无意地为修辞的解释打开一种思路),本文提出如下猜
<正> 缸体是无铰型斜轴式轴向柱塞泵(简称斜轴泵)的主要部件,其运动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斜轴泵的性能与寿命,是结构参数选择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缸体作脉动型的
数据新闻是随着数据时代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本论文对这种利用数据技术的跨学
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测定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CN2000B在不同深度的主要元素,并计算其相对百分比,根据元素含量的变化来推断该材料在砂浆中的渗透深度。结果表明,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村发展在整个国家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村经济发展更是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发展和农民
史生荣的《空缺》,写的是一场权力场上的角逐,为了一个乡党委书记的空缺,几乎所有的乡镇干部都紧急运作起来。党性和人性,一起面临考验。我们看到,权力欲是那样可怕地腐蚀着
本研究主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设计适宜的团体活动方案,试图探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感戴水平和亲社会行为干预的效果。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大
"有理数的乘方(1)"要求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意义,幂、底数、指数的概念;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让学生经历幂的符号规律的探索过程.为了达成本节课的教学
“多彩贵州”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为了推动贵州经济发展,拉动贵州旅游业兴起,集全省之力打造的省级文化品牌。研究“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对于复兴贵州文化、创新贵州精神、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