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胁迫下虾夷扇贝GSK-3β调节糖代谢和细胞凋亡的功能研究

来源 :大连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是冷水性贝类,适宜生长温度约为15℃,能够耐受的温度范围为5-23℃,。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黄海夏季海水温度经常超过23℃,严重影响了虾夷扇贝的生长、繁殖和生存,导致夏季大规模死亡事件时常发生。虾夷扇贝通过激活复杂的胞内应激调控网络来应对环境胁迫,其中,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和糖原代谢调节是贝类响应和适应高温胁迫等的重要机制。在内质网应激条件下,UPR能促进蛋白质的正确折叠,并清除错误折叠或非折叠蛋白,以促进细胞恢复稳态;当内质网应激过于强烈或者持续时间过长时,UPR转换下游调控模式促进细胞凋亡。研究发现,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 beta,GSK-3β)在糖原代谢和内质网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拟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技术对虾夷扇贝GSK-3β(命名为PyGSK-3β)在高温胁迫条件下调节糖原代谢和细胞凋亡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虾夷扇贝PyGSK-3β的cDNA全长为3772 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为1257 bp,编码一段含有419个氨基酸的多肽。利用SMART软件进行结构域预测发现,PyGSK-3β含有保守的丝苏氨酸激酶结构域。利用Clustal W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结果发现,PyGSK-3β第9位丝氨酸(Ser9)和第216位酪氨酸(Tyr 216)的磷酸化位点与其他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PyGSK-3β相比进化保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PyGSK-3β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PyGSK-3β在鳃、性腺、血淋巴细胞、外套膜、肝胰腺和闭壳肌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外套膜中的表达量最高,大约是血淋巴细胞中的231.67倍(p<0.05)。高温胁迫(25℃)6 h后,虾夷扇贝鳃中的PyGSK-3β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为空白组的3.43倍,p<0.05)。利用q RT-PCR技术和商品化试剂盒检测了高温胁迫后虾夷扇贝鳃组织中糖原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糖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变化和糖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发现磷酸果糖激酶(Phosphofructokinase,PFK,命名为PyPFK)、糖原磷酸化酶a(Glycogen phosphorylase a,GPa,命名为PyGPa)、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CS,命名为PyCS)、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激酶(Phosphoenol Pyruvate carboxylate kinase,PEPCK,命名为PyPEPCK)和糖原合成酶(Glycogen synthase,GCS,命名为PyGCS)的m RNA表达量均在高温胁迫1 h后显著下降(p<0.05)。丙酮酸激酶(PK,命名为PyPK)的m RNA表达量在高温胁迫6 h后显著上升(为空白组的16.32倍,p<0.05)。GPa活性在高温胁迫1 h和12 h后显著上升,分别为空白组的1.93倍和2.33倍(p<0.05),PK活性在高温胁迫1 h和12 h后与24h相比显著下降(p<0.05),ATPase活性在高温胁迫6 h后达到最高(为空白组的2.46倍,p<0.05)。乳酸含量在高温胁迫3 h和24 h后显著上升,分别为空白组的1.74倍和2.17倍(p<0.05)。高温胁迫24 h后鳃中糖原含量较1 h、6 h和12 h显著下降(p<0.05)。上述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虾夷扇贝的糖原合成受到了抑制,主要依靠糖原的无氧糖酵解途径为贝类的高温胁迫应答提供能量。利用q RT-PCR、Western blot和组织免疫化学技术检测了高温胁迫下UPR和凋亡相关蛋白、GSK-3β抑制剂处理后高温胁迫下UPR和凋亡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高温胁迫3 h后,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命名为PyGRP78)在鳃中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空白组的1.89倍,p<0.05);6 h后UPR关键接头分子肌醇依赖性激酶1α(Inositol requiring enzyme 1α,IRE1α,命名为PyIRE1α)在鳃中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空白组的17.45倍,p<0.05),提示IRE1α信号通路被激活,以此来缓解高温胁迫应答早期内质网应激压力。高温胁迫3 h后,鳃中B淋巴细胞瘤-2(BCL-2,命名为PyBCL-2)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为空白组的2.37倍(p<0.05);高温胁迫6 h后,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H2-terminal kinase,JNK,命名为PyJNK)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命名为PyCaspase-3)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分别为空白组的3.01倍(p<0.05)和15.08倍(p<0.05),而PyBCL-2在鳃中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空白组的0.35倍,p<0.05)。这些结果提示,当高温胁迫时间持续到6 h时,内质网应激压力造成的细胞损伤超出UPR的修复范围,UPR转换下游调控模式促进细胞凋亡。高温胁迫下PyGSK-3β(Tyr 216)和PyJNK的磷酸化水平升高,其中,PyGSK-3β磷酸化水平在高温胁迫6 h达到最高,PyJNK磷酸化水平在高温胁迫1 h和6h升高。上述结果表明,UPR通过激活下游PyGSK-3β进而活化PyJNK调节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利用GSK-3β抑制剂(SB216763)抑制PyGSK-3β的表达后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结果发现,高温胁迫6 h后,PyGRP78、PyJNK和PyCaspase-3的m 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抗凋亡分子PyBCL-2的m R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yGSK-3β和PyJNK磷酸化水平相较于抑制剂处理前显著降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高温胁迫下,GSK-3β抑制剂(SB216763+heat)处理组中绿色荧光凋亡信号较DMSO+heat处理组显著减少。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高温胁迫条件下,虾夷扇贝主要依赖糖原的无氧糖酵解为机体提供能量。内质网应激诱导UPR,激活PyGSK-3β,进而调节PyJNK的磷酸化水平,介导细胞凋亡。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贝类高温胁迫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研发贝类夏季大规模死亡防控技术、培育耐高温新种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认知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发生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整体发生率约为25%~83%。由脑卒中直接引起或与之密切相关的认知障碍称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根据认知受损领域的不同,患者可出现注意力、执行力、处理速度、语言、视觉、记忆力等一种或多种认知损伤。根据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PSCI分为卒中后非痴呆(post-stroke
当前,公共壁画在提升城市形象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城市地铁壁画则是城市向外界展示自身形象的主要载体。利用地铁空间创造出“地下文化艺术走廊”,更好地诠释、继承和发展城市文化的精髓,对于城市形象建构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大量的西安地铁壁画作品艺术内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自2011年西安首条地铁建成以来,地铁壁画呈现出从单一主题到多主题、从写意到写实、
分层水体现象常见于自然界中,学者们普遍认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垂向水体间存在密度差异,并且上下水体间的密度界面稳定且不易破坏。水体分层会阻碍上下层水体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对水体理化指标及养殖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养水机是本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水质调控设备,团队前期已分别从水质理化因子、初级生产力、水体中细菌、浮游植物生物量等方面与其他水质调控设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养水机对池塘水质有积极作用,可有效
随着基因治疗的发展和病毒类载体的广泛应用,慢病毒载体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由于热稳定性差、需要冷链运输、效价易受温度波动影响等缺点,慢病毒载体液体制剂的储存与运输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本课题给出了一种慢病毒载体粉末制剂的制备方法,通过采用真空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得到了一种新型的慢病毒载体冻干制剂。我们首先构建了具有表达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基因的第三代CAR质粒
随着双职工家庭的增加,就业形式的严峻和工作与家庭两个领域的高需求,工作-家庭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30岁左右成家立业的青年知识型员工面临的工作-家庭冲突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压力源,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工作-家庭冲突,使用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减少工作-家庭冲突或冲突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聚焦青年知识型员工工作-家庭冲突现状和应对策略,通过深度访谈法访谈21位青年知识型员工得到13余万字的文本资
城市水生态是城市重要的自然资源,其生态系统功能对维持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城市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压力下,部分城市水生态系统面临着水体富营养化、水资源短缺等威胁,目前,针对城市典型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湿地)的长期集中研究较少,为客观评价典型水生态系统,本研究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以具典型特征的河流水生态系统(小清河)、湖泊水生态系统(大明湖)以及湿地水生态系统(济西湿地)为研究对象
背景: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进行性、不可逆的肺间质性疾病,其预后较差。野黄芩素是从灯盏花中提取的一种活性单体,已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其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未被阐明。方法:本研究使用的是博莱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小鼠模型。通过检测组织病理表现及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水平来验证野黄芩素是否具备抗纤维化作用,同时,在细胞水平探讨野黄芩素
关于最优输运问题,在不同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表达形式,在本文中,首先介绍了它的由来以及不同的形式,然后参考文章[5],它从概率论的角度,将定义在欧氏空间上有界区域上的Monge-Kantorovich问题转化为一个具有狄利克雷边界的拟线性的椭圆方程,其形式如下:其中,A’y(…)>0,B’x(…)>0,F是一个未知的概率分布函数. 但是这个拟线性椭圆方程的直接求解是有难度的.本文旨在从最初的能量
近年来,对复杂网络的研究呈现快速的增长趋势,而关于如何量化比较两个网络是否相似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可比较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很多,比如基于网络的拓扑性质的比较、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分类方法比较等等。关于网络的拓扑性质比较只是比较两个网络间的某些局部特征,比较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分类方法基本上是要给定网络的类型标签,然后对网络进行训练,从而对网络进行分类。基于机器学习图分类的方法虽然
滩涂贝类养殖是我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采捕是滩涂贝类养殖生产的关键一环。目前我国滩涂贝类的采捕作业仍主要采用水力采捕的方式,为解决该方式对滩涂损伤严重、水土流失、贝类采捕选择性差、人工劳动成本高等问题,本文以滩涂养殖贝类为研究对象,通过振动采捕动力学分析、贝类离散元模型建立、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等方法,完成了振动采捕设备设计研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贝类在振动筛上的动力学模型,推导出振动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