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同书》中的人本主义意蕴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x3572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中央十六大以来突出强调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又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写进决议,更加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康有为的《大同书》中就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对人的关怀。文章主体从康有为的早期经历与《大同书》的成书,《大同书》中的仁爱思想、进化论思想、人权平等思想、康有为的苦乐观与通往大同之路等五大部分进行论述。人本主义思想在古今中外哲学中早已有之。无论是西方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在不断探索人的本质,将人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的价值。中国古代也有“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以儒家仁爱学说影响最大。作为康有为来讲,尤其受到孔子和孟子的仁爱思想影响最大,大同思想最初也是受到孔子《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描述的启发。《大同书》中所体现的人本主义思想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主要体现在仁爱思想、进化论思想、人权平等思想三大方面。康有为既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也深刻感知到了西方科技、文化的进步。因此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及其繁富,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部分,又涉猎了西方思想中的进步因子,可谓东西方思想的合璧。同时,康有为还对中国封建糟粕和西方工业文明的丑恶进行批判,有自己的独创。康有为受佛教“众生皆苦”教义影响很大,去苦求乐乃是《大同书》的主题。如何实现天下大同,在康有为看来就是要去除“九界”,实现人的平等、自由,社会物质丰富,政治民主,使人在肉体上没有压迫,在精神上没有羁绊,从而完全自由。
其他文献
越境活动的外交官历来是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所关注的对象,而作为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官的黄遵宪,不仅留下了研究日本的巨著《日本国志》,还留下了诸多与其驻日外交活动息
在新的世纪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范围的数字化图书馆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结合实际情况,阐述了数字化图书馆的内涵、研究现状及其未
该文着力探讨如何使实验室在满足和方便教学的同时,又符合所在大学统一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文章主要从实验室队伍建设方面的人力资源整合以及设备使用和实验室开放方面的教学
通过对Webonetrics、Cybermetrics、Sitation等词的来源、概念及译法的讨论,透视出西方在信息计量学领域的现状及其新的进展。
论述了建设西梁水库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重要性。
文章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语言理论研究与语言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基础上,对词典中的离合词收录和离散性标识等问题展开探讨,指出了一些离合词词典编纂中存在的问题,并
通过探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总结出培养创新人才的工作经验和基本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以新鲜蔬菜中胡萝卜素的提取及分离为例,阐述了在医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
通过我国和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的比较,对中国入世后信息产业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兴利除弊的一些措施。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的转暖及正常化,中国大陆对中苏关系的研究逐渐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开始转向学术性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学界详细论述20世纪50-60年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