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纤维资源主要成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可以通过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方法转化为糖。目前研究应用较多的主要是酸水解和酶水解。本论文应用辅助手段进行玉米秸秆的稀硫酸预处理和纤维素酶水解技术的研究,旨在降低预处理温度和稀硫酸浓度,提高预处理得糖率,同时通过牛血清白蛋白(BSA)、吐温(Tween)试剂等添加剂的作用降低水解过程中的酶用量,提高酶水解得糖率,最终达到提高植物纤维原料转化率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声波辐射对植物纤维原料的转化率有一定的影响,超声波辐射时间和超声波辐射功率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超声波对预处理的温度、硫酸浓度、预处理时间有一定的影响。首先,在温度方面,玉米秸秆在121℃无超声波辐射和110℃有超声波辐射时的转化率相近;其次,从酸液浓度上说,当稀硫酸浓度为0.50%时,经超声波辐射后,预处理得率和酶水解得率分别为34.2%和31.8%,这一结果比稀硫酸浓度上升为0.75%未加超声波辐射时的32.0%和26.7%还要高;再次,超声波辐射后,反应时间为1.5h时的得率32.5%,比未加超声波辐射且反应时间为2h的得率29.3%要高出10.9%。2、从超声波辅助预处理前后预处理液的高效液相图谱可以看出:温度是副产物产生的关键因素,在较低温度下,没有糠醛和羟甲基糠醛生成,超声波辐射过后,相对于原来木糖和葡萄糖没有减少,而乙酸的含量有所降低。3、玉米秸秆酶水解得糖率随着BSA浓度的变化而变化。BSA能够率先吸附于木质素表面,防止了酶与木质素的结合而失活,增加了酶的有效利用率;在BSA浓度较低时,对酶水解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浓度较高时这种促进作用逐步趋于缓和。当BSA浓度为0.5g/L时,玉米秸秆的酶水解得率达到最大值32.8%,比无BSA辅助时的得率提高了25.2%。4、吐温试剂对酶水解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没有添加剂时,酶水解的得率为26.2%,添加一定浓度的Tween20和Tween80,酶水解24h后,得率分别上升了34.4%和37.0%。其高效液相谱图显示:葡萄糖浓度分别提高到6.00g/L和6.08g/L,提高了26.1%和27.7%;木糖浓度分别提高了63.8%和66.0%;而纤维二糖仅提高了22.7%。5、随着超声波功率的增大,酶水解动力学参数Vm和Km均随之增大。无超声波时Vm和Km分别为3.59g/L*h和25.14;40w超声波辐射后,Vm和Km变为12.48g/L*h和85.51。6、无超声波辐射的硫酸预处理残渣和有超声波辅射的硫酸预处理残渣的红外扫描曲线没有新峰出现,只在1514 cm-1,1604 cm-1,897cm-1处,超声波辐射后,波峰变得较为尖锐,木质素内部芳香基团随C-O基的伸缩振动更剧烈;同时897cm-1处的连接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β-糖苷键振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