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各种实验室方法分析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的前庭功能变化,从而总结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以便于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及与其他前庭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就诊于安徽省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专病门诊的43例确诊为前庭性偏头痛的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冷热水试验(caloric test)、眼肌前庭诱发性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颈肌前庭诱发性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和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分析病例组及对照组的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病例组男5例,女38例,平均年龄48.98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0岁,眩晕发作的持续时间多数(39.5%)在1~24小时。43例VM患者中,有10例(23.3%)纯音测听异常,主要为高频听力下降(20.9%)、14例(32.6%)冷热水试验异常、18例(41.9%)oVEMP异常、14例(32.6%)vHIT中的水平增益异常、13例(30.2%)vHIT中的代偿性扫视结果异常;30例正常组中,纯音测听全部正常、3例(10.0%)冷热水试验异常、5例(16.7%)oVEMP异常、1例(3.3%)vHIT中的水平增益异常、vHIT中的代偿性扫视结果全部正常,VM组的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其中oVEMP的振幅比(amplitude ratio,AR)及耳间不对称比(interaural asymmetric ratio,IAR)的异常率最高,分别为41.9%及34.9%;然而声导抗、cVEMP及vHIT中的水平不对称性比的异常率(分别为3例7.0%异常、10例23.3%异常、3例7.0%异常)与正常组(分别为0例异常、7例23.3%异常、2例6.7%异常)无显著性差异(P>0.05)。43例VM患者中,oVEMP的引出率有83.7%,病例组的N10-P15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振幅比及耳间不对称比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VEMP的引出率有90.7%,病例组的振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振幅比与耳间不对称比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在女性当中更常见,且伴随的前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前庭功能损害,纯音测听、冷热水试验、oVEMP及vHIT中的水平增益、代偿性扫视结果的异常率较高,这有助于VM患者的诊断及与梅尼埃病等其他前庭性疾病的鉴别。相对于cVEMP,oVEMP更有助于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特别是oVEMP中的潜伏期延长、振幅比及耳间不对称比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