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评价及耐药机制的初步探讨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kkevin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阴道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测定及分析目的:本研究通过测定中国不同地区阴道念珠菌病临床分离株对雷夫康唑、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讨论我国阴道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耐药情况。方法:按照CLSIM27-E4药物敏感性测定标准,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525株阴道念珠菌(白念珠菌503株,光滑念珠菌14株,热带念珠菌5株,近平滑念珠菌3株)对雷夫康唑、氟康唑的药物敏感性。结果:525株阴道念珠菌中仅1株白念珠菌对雷夫康唑耐药,中国大陆9省收集的阴道来源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耐药比例为0.19%(1/525),对氟康唑的耐药比例为5.52%(29/525)。结论:在体外药敏实验中,中国不同地区阴道来源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较高,提示可以考虑雷夫康唑在阴道念珠菌病方面的应用价值。第二部分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的药物敏感性评估及耐药机制初探目的:研究耳念珠菌对雷夫康唑及其他抗真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比较了雷夫康唑、氟康唑的体内抗真菌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耳念珠菌受到雷夫康唑、氟康唑胁迫后,毒力和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1.按照CLSIM27-E4药物敏感性测定标准,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雷夫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米卡芬净、阿尼芬净、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对15株耳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2.使用大蜡螟作为耳念珠菌的感染模型,通过测定大蜡螟的生存率、真菌菌载量,观察大蜡螟的组织切片,综合评价不同浓度的氟康唑、雷夫康唑的体内抗耳念珠菌作用。3.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了不同浓度雷夫康唑、氟康唑对耳念珠菌黏附作用相关基因(ALS5、HYR3),水解酶相关基因(SAP5、PLB1),真菌胞壁、胞膜以及胞外基质相关基因(ERG2、KRE6、EXG、ENG1)表达情况的影响;通过比较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的质谱图像,观察雷夫康唑、氟康唑对耳念珠菌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结果:1.雷夫康唑及其他抗真菌药物对耳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耳念珠菌对氟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的药物敏感性明显低于新型唑类药物和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的抗菌活性优于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与艾沙康唑、泊沙康唑以及棘白菌素相当。2.不同浓度氟康唑、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的体内抗真菌作用:耳念珠菌CBS10913、CBS12766大蜡螟感染模型的生存曲线、菌载量提示抗真菌药物可以明显提高耳念珠菌感染的大蜡螟的生存率,降低其菌载量。组织切片中,高浓度雷夫康唑组的大蜡螟真菌团块最少。3.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毒力及耐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1)MALDI-TOF MS:雷夫康唑、氟康唑处理后耳念珠菌的质谱图显示不同道尔顿的蛋白组分的表达量出现变化。(2)定量RT-PCR:通过比较不同浓度雷夫康唑、氟康唑处理后耳念珠菌的8组基因的表达,发现CBS12766毒力及耐药基因的表达均高于CBS10913。雷夫康唑组与氟康唑组相比,基因表达上调幅度更大。结论:雷夫康唑对15株耳念珠菌均体现了较好的抗菌活性,提示雷夫康唑也许能够应用于治疗耳念珠菌感染的相关疾病。大蜡螟实验证明CBS12766毒力强于耳念珠菌标准株CBS10193,雷夫康唑在体内实验中也体现了较强的抗耳念珠菌活性。通过比较基因的表达状态,我们发现耳念珠菌面对抗真菌药物的胁迫,会选择高表达耐药以及毒力相关的基因,以应对外界环境压力。与氟康唑相比,雷夫康唑对耳念珠菌造成的外界环境压力更大。第三部分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合抗耳念珠菌的作用评价目的:测定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用的体外抗耳念珠菌作用,分析二者联用是否有协同抗耳念珠菌的作用。方法:按照CLSIM27-E4药物敏感性测定标准,通过微量稀释棋盘法,测定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用对15株耳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观察伊曲康唑与特比萘芬联用对15株耳念珠菌的生长状态的影响,并根据MIC测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评估两药联合抗真菌作用效果。结果:计算FICI可知,15株耳念珠菌的FICI范围为0.75~2,伊曲康唑、特比萘芬联用只有单纯的相加作用,无明显协同作用。观察耳念珠菌的生长状态,发现特比萘芬与伊曲康唑联用能够减少伊曲康唑体外药敏实验中的“拖尾现象”。结论:伊曲康唑、特比萘芬联用仅体现相加作用。但肉眼观察两者联用体现了对耳念珠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对以后的临床用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与单纯体针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66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3例,脱落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穴取神门、百会、照海、三阴交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方氏头皮针,头穴取伏象头部、伏脏上焦、伏脏中焦、思维穴等,飞针直刺后行震颤手法。两组均每日1次,共治疗2周。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中文版压力知觉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作为恶性程度极高的肺癌亚型之一,以肿瘤生长速度快、新生血管多、侵袭转移能力强以及容易耐药复发为特点,患者预后差,五年生存率只有7%左右。深入研究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既是改善小细胞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关键,也是目前小细胞肺癌诊治工作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外泌体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备受研究者关注。外泌体中的微小
背景:长寿特别是与脂代谢平衡调节的双关联基因对维持人体健康状态尤其是促进老年人健康延缓衰老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长寿和脂代谢双关联之间的多组学联合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有。因此,开展长寿相关的表型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多维度探索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也可为老年疾病的防治进而实现健康老龄提供新的依据。目的:1、在长寿人群中识别和验证新的长寿特别是与脂代谢平衡调节的双关联基因,并初
第一部分: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情况与区域淋巴结状态关系的研究研究背景根据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不同,结直肠癌可分为错配修复蛋白表达正常(mismatch repair proficiency,pMMR)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mismatch repair deficiency,dMMR)两种类型。与pMMR相比,dMMR的结直肠癌患者往往伴有脱氧核糖核酸中(deoxyribonucleic ac
第一部分目的以人体阴囊平滑肌肉膜组织瓣(Scrotal musculocutaneous dartos flap,SMDF)样本、包皮组织、腹股沟皮瓣组织为材料,测量并且对比SMDF的生物力学性质。探究不同组织生物力学的差异,明确形成这一差异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基础,为更好地构建功能性尿道奠定基础。方法收集43例人体组织样本,共包含SMDF组织样本25例,包皮组织样本10例,腹股沟皮瓣组织样本8例。通
目的:研究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01例ITP患儿纳入研究。男150例、女151例,中位年龄8(0.17-17)岁。新诊断 ITP 110 例(36.5%),持续性 ITP 92 例(30.6%),慢性 ITP 99 例(32.9%)。中位随访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是当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给临床治疗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CAVD不仅是瓣膜退行性变与钙盐沉积导致的后果,其病变的病理过程还涉及内皮损伤、细胞分化、脂质浸润、慢性炎症、基质重塑、进展性钙化及新生血管形成等复杂变化的主动过程,细胞间的转化及一些基因的变异在其发生发展中也扮演重要
背景:随着对免疫学及肿瘤发病机制的逐步深入探讨,肿瘤免疫治疗已转变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肿瘤疫苗属于免疫治疗的范畴,近年来在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领域均获得诸多优秀的成果。本研究采用肿瘤细胞裂解物(Tumor cell lysates,TCL)联和佐剂建立肿瘤疫苗,拟探讨其在黑色素瘤中发挥出的潜在免疫激活及抑制肿瘤的作用,并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铺垫。材料与方法:我们采用超声破碎仪制备B16F10
研究背景咽腔是一段受自身张力及周围组织影响的肌性管腔结构,在呼吸和吞咽过程中承担重要的生理作用。研究认为,颅面部结构发育异常如小颌畸形、下颌骨发育不良、面中部凹陷等均可引起咽腔容积和形态的变化[1,2]。基于此,临床医师在进行颌面外科专科检查时不仅会对患者上呼吸道功能进行评价,同时也关注颅面形态的变化对上呼吸道咽腔形态的影响[3]。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F
研究背景胰腺癌是一种难以早期诊断且对现有治疗不敏感的顽固性疾病,是死亡发病比最高的实体肿瘤之一,其以预后极差著称。众所周知,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标志之一,而胰腺癌局部血管侵犯和远处转移均提示预后不良。因此,深入探讨胰腺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将有助于优化治疗靶点,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局部黏着斑激酶(focal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种功能复杂的酪氨酸激酶,已有较广泛的研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