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介导运动改善T2DM小鼠脂肪组织炎症的机制研究

来源 :武汉体育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外泌体在不同运动方式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脂肪组织炎症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为运动改善2型糖尿病脂肪组织炎症及其运动处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36只9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成3组:安静对照组(DA组)、爬梯组(DP组)、中等强度跑台组(DR组),每组12只。DA组不进行运动,只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DP组进行尾部负重爬梯运动,运动强度为:第1、2、3-4、5-6、7-8周分别负重体重的0%、20%、30%、40%、50%。爬梯2次为1组,每天3组,每次间隔30s,每组间隔2min,每周运动三次,隔天运动,运动8周。DR组进行中等强度跑台运动,运动强度为10m/min,坡度为0°,运动时间为45min/天,5天/周,8周。运动组小鼠在正式运动之前,先进行一周的适应性运动。最后一次运动结束,禁食不禁水12小时后,称量小鼠体重、测小鼠空腹血糖,随即进行取材。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脂肪组织外泌体,磁珠分选法分选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对外泌体进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泌体及脂肪组织miR-155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蛋白表达,流式CBA法检测脂肪组织及循环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蛋白表达。研究结果:1.一般指标体重:组内比较:各组第8周体重较第0周均显著增加(P<0.01或P<0.001)。组间比较:第8周时,DP组、DR组体重均显著低于DA组(P<0.05或P<0.001),且DR组显著低于DP组(P<0.01)。血糖:组内比较:DA组空腹血糖第8周较第0周显著上升(P<0.05),DP组、DR组空腹血糖第8周较第0周均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第8周时,DP组、DR组空腹血糖显著低于DA组(P<0.001),DP组、DR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外泌体NTA鉴定结果运动8周后,各组外泌体的粒径均在30-120nm之间,各组之间外泌体的浓度无显著性差异。3.外泌体及脂肪PCR检测结果外泌体miR-155:运动8周后,DP组、DR组外泌体miR-155显著低于DA组(P<0.05或P<0.01),且DR组外泌体miR-155显著低于DP组(P<0.05)。脂肪miR-155:运动8周后,DP组、DR组脂肪miR-155显著低于DA组(P<0.001),且DR组脂肪miR-155显著低于DP组(P<0.001)。外泌体miR-155的表达量与脂肪miR-155的表达量变化高度相关(r=0.945,P<0.001)。4.脂肪Western Blot检测结果PPARγ:运动8周后,DP组、DR组脂肪PPARγ显著高于DA组(P<0.01或P<0.001),且DR组PPARγ显著高于DP组(P<0.01)。5.脂肪和循环流式CBA检测结果(1)脂肪流式CBA检测结果运动8周后,DP组、DR组脂肪IL-6、TNF-α、MCP-1显著低于DA组(P<0.001),且DR组显著低于DP组(P<0.01或P<0.001)。DP组、DR组脂肪IL-10显著高于DA组(P<0.01或P<0.001),且DR组显著高于DP组(P<0.001)。(2)循环流式CBA检测结果运动8周后,DP组、DR组循环IL-6、TNF-α、MCP-1显著低于DA组(P<0.01或P<0.001),且DR组显著低于DP组(P<0.05或P<0.01)。DP组、DR组循环IL-10显著高于DA组(P<0.05或P<0.001),且DR组显著高于DP组(P<0.001)。研究结论:1.爬梯和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均可降低db/db小鼠的体重和血糖,改善脂肪组织炎症,且中等强度跑台运动的改善效果优于爬梯运动。2.爬梯和中等强度跑台运动可能通过减少巨噬细胞来源外泌体miR-155的表达,促进脂肪组织PPARγ的表达来改善脂肪组织炎症。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内卷化"的基本要义和关键特征,分析了在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内卷化"现象以及"双减"政策所能起到"破卷"作用的内在逻辑和路径。文章指出义务教育发生内卷化的三个关键原因:教育的窄化与隔离、教育资源的过度叠加、效用假象的误导。内卷下的教育呈现出"华丽而苍白""复杂而单调"的教育样态,表面繁华的背后是内涵的缺失,其实质是对教育改革的柔性抵抗,其危害是教育内涵发展的停滞。"双减"政策发挥效能首先就
学位
学位
传统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学习,强调教师和书本知识的重要地位,而现代教育则更加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那么,如何在设计考试试卷时做到既考书本知识,又能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是在进行题库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在鉴于案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已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针对修订人体生理学题库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探析其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在生理学题库中引入部
目的:本研究采用力学刺激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协同促进小鼠肩袖损伤后界面组织的愈合及再生,并通过组织形态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显微CT扫描及生物力学测试,检测肩袖愈合界面组织结构特征、血清中相关生长因子浓度的变化、软骨下骨形态参数特点以及力学性能参数的恢复,初步探讨力学刺激联合富血小板血浆对肩袖损伤修复的影响,为肩袖损伤后的生物学干预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96只C57BL/6
研究目的:观察6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Core Stabilization Training,CST)联合踝肌力量训练对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者神经肌肉控制、踝肌肌力、动态姿势稳定性和自评量表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招募到的36名CAI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8人)和核心组(18人),对照组进行踝背屈、跖屈、内翻、外翻肌肌力训练,
目的:本研究采用纯富血小板血浆(P-PRP)、富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L-PRP)对小鼠肩袖损伤后腱-骨结合部(BTJ)进行治疗,并通过组织形态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及生物力学测试,观察肩袖损伤后BTJ组织结构特征、血清中相关炎性因子的浓度变化以及生物力学性能的恢复,初步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中的白细胞对肩袖损伤后BTJ的影响,为今后P-PRP推广在肩袖损伤后BTJ修复的临床实践提供
研究目的:骨骼肌作为人体中质量最大的外周组织,在维持机体运动、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等生理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骨骼肌质量的流失也随之加快。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骼肌萎缩的发生常伴随着细胞自噬水平的低下与细胞凋亡的增加。运动,作为一项便捷、经济和环保的有效干预手段可改善骨骼肌萎缩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抗阻运动被推崇为首选干预方式,其机制与激活自噬和抑制细胞凋亡
研究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抗纤维化蛋白Klotho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坚持有氧运动可以延缓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患者的肺纤维化进展、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并提高非IPF人群Klotho蛋白表达水平。因此,本实验探究4周有氧跑台运动对博来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的治疗效果,阐述有氧运动干预对Wn
研究目的:探究针刺联合静态牵伸及静态牵伸两种干预方法对冬残奥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有效性及差异性,并探讨其中的原理机制,以期为冬残奥运动员运动后选择合适的放松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符合实验条件的2022年冬残奥冬训期越野滑雪兼冬季两项国家集训队的运动员30名,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15人。对照组在日常训练结束后进行15min的静态牵伸干预,实验组进行20min的针刺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