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66年Lazarus提出认知因素在应对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以来,应对理论便形成了特质-结构论与情境-过程论的对峙。受弗洛伊德防御机制理论和自我心理学的影响,特质论认为应对具有层次性和跨情境的稳定性,个体具有应对方式的倾向性先验地决定了个体行为的适应效果。过程论则认为应对始于对应激情境的认知评价,应对为个体用来处理内外部要求的一系列不断变化着的思考和行动,强调情境性而非特质性。围绕着各自的理论观点,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从研究的结果来看,无论是人格特质因素还是情境因素,都只能部分地解释应对的某些方面,应对具有更为复杂的机制。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应对是情境因素与特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却显得零散而缺乏整合性,因而难以在整体上为理解情境-过程论与特质-结构论的争论提供有意义的实证研究资料,研究结果也并不令人满意。国外在1985年就已形成了对青少年应对方式的发展研究取向,并试图将发展取向与临床取向的结果加以整合(Sroufe & Rutter,1984)。而国内尚未发现针对青少年具体年龄的应对方式发展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1)探讨青少年应对方式发展的年龄特点;(2)考察生活事件和人格特征对青少年应对方式的影响。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1.青少年学生最常用的应对方式为解决问题方式,其次为求助方式,消极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方式运用得很少。 2.年龄因素对青少年所有六种应对方式的发展都具有显著影响,随年龄的升高,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发展出现增长趋势,求助应对方式出现减少以至于趋于稳定发展,消极应对方式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为在中学阶段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在大学阶段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3.性别因素对求助方式和合理化方式具有显著影响,女生更倾向于使用求助方式,而男生更倾向用合理化方式。 4.生活事件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的关系密切,与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无关。随着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增加,会导致个体采用消极的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 5.应对方式与人格类型的关系极为密切,适应良好型的青少年学生最倾向于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适应不良型青少年学生最倾向于使用消极的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主动灵活型和被动刻板型各种应对方式的使用率大体上处于适应良好型和适应不良型的学生之间,两相比较,主动灵活型的青少年更偏向于积极的应对方式,被动刻板型的青少年却更偏向于消极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