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内注射CIK对C6胶质瘤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遵义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CIK对C6胶质瘤的抑制作用。方法:1.取5只200克雄性SD大鼠颅内注射C6肿瘤细胞,模型建立成功取外周血培养CIK细胞。2.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IK的细胞表型。3.取33只200克雄性SD大鼠颅内注射C6肿瘤细胞,采用随机方法分成A组、B组和C组,待所有大鼠出现症状后,即建模第14天时采用随机法对每组随机抽取一只大鼠断头取脑确定模型已建立成功,模型建立成功后,对照组(A组):成瘤后沿原始注射途径注入10ul经洗涤后不含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实验组(B组):成瘤后沿腹腔注射2ml含106/ml并经洗涤后不含胎牛血清的CIK细胞悬液。实验组(C组):成瘤后沿原注射途径注入10ul含106/ml并经洗涤后不含胎牛血清的CIK细胞悬液。4.比较各组大鼠的生存时间;取各组大鼠脑肿瘤组织标本,制作病理切片及石蜡切片,病理切片行镜下观察,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肿瘤组织提蛋白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Vimentin蛋白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计算Vimentin表达量。结果:1.CIK主要的细胞表型为CD3+CD56+。2.分析结果提示:三组生存时间比较总体有差异(P<0.05),且C组>B组>A组,其中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三组Vimentin蛋白总体表达量有差异,且C组<B组<A组,P<0.05。4.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三组Vimentin蛋白总体表达量有差异,且C组<B组<A组,P<0.05。5.病理切片结果:A组未见明显坏死区域,B组可见少许坏死区域,C组见大量坏死区域。结论:1.CIK对C6胶质瘤具有一定抑制作用;2.腹腔内注射CIK对C6胶质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不理想,原因可能是腹腔内注射CIK由于存在大网膜包裹作用、血脑屏障作用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3.瘤内注射CIK对C6肿瘤细胞抑制作用比腹腔内注射效果更加明显,载瘤动物生存时间更长、Vimentin蛋白表达量减少更明显,原因可能是CIK瘤内注射避开了血脑屏障,直接和靶细胞接触从而发挥抗瘤作用。
其他文献
通过模拟合成光卤石、钾石盐的工业化过滤,详细研究了真空带式过滤机在合成光卤石、钾石盐脱卤中的性能,并验证了其对工艺过滤要求的满足程度。
以大叶型和小叶型白三叶为研究对象,在干旱胁迫及复水条件下,通过测定2种叶型白三叶叶片相对含水量、电导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鸟氨酸转氨酶(OA
目的:研究榆干离褶伞发酵液对四氯化碳(CCl4)诱发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CCl4建立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检测榆干离褶伞发酵液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
背景:大肠癌即结直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发病率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变化,其发病率、死亡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转移淋巴结是影响临床分期、治疗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调强放射治疗已经成为鼻咽癌治疗的主流,第7版UICC/AJCC中N分期主要是
目的:通过观察温阳通络方治疗化疗药周围神经毒(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CIPN)的临床疗效,为中药辨证论治CIPN提供临床证据。方法:临床研究部分的病例来源
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已被确定为许多类型肿瘤的一个共同特征。一些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宫颈癌细胞膜EGFR的表达与预后及对放疗反应的相关性仍然是有争议的或不确定的。
采用改进的马利奥特(Mariotte)双环渗透仪,结合土壤常规理化分析,采用DPS 5.02等数理统计方法,探讨崩岗土体不同层次的入渗特性机理。结果表明:(1)红土层、砂土层和碎屑层累积入渗
本文分析国内外有关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成果,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对英语教育专业教师需求的变化以及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模式及教学培养方
目的 原发性肝癌合并妊娠是一种甚为罕见的合并症,通常认为其预后明显差于非妊娠肝癌患者。本文通过具体的临床病例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总结其病因、临床特点、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