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脑梗死患者图片命名测试及神经心理学量表的评估,结合头颅核磁共振成像记录的脑梗塞部位,探讨脑梗死患者不同范畴图片命名的神经机制。 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均行常规序列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详细记录脑梗塞病变部位、病变数目、是否伴有脑萎缩及脑白质疏松等信息,病变部位按照大脑半球、皮层、前后循环及单或多发病变进行分组。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教育程度等。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排除抑郁状态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排除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应用言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评估其语言功能,采用自行设计的6个范畴图片进行图片命名测试。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差异性比较以P<0.05为标准。 结果: 1.左、右及双侧大脑半球三组之间图片命名比较:交通工具和动物两个范畴命名成绩在三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侧大脑半球组交通工具和动物两个范畴命名成绩最好,双侧大脑半球组次之,右侧大脑半球组最差;水果、家用电器、身体部位、颜色及命名总分在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皮层、皮层下及皮层和皮层下均累及的三组之间图片命名比较:所有范畴命名成绩及命名总分在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前、后及前后循环均累及的三组之间图片命名比较:动物范畴命名成绩在三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循环组动物范畴命名成绩最好,后循环次之,前后循环均累及组最差;总命名成绩在三组之间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循环组总命名成绩最好,前循环次之,前后循环均累及组最差;交通工具、水果、家用电器、身体部位、及颜色命名成绩在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4.病变单发与多发组之间图片命名比较:交通工具范畴命名成绩在两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变单发组交通工具范畴命名成绩高于病变多发组;总命名成绩在两组之间比较也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变单发组总命名成绩高于病变多发组;水果、家用电器、动物、身体部位、及颜色范畴命名成绩在两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5.无脑萎缩组与有脑萎缩组之间、无脑白质疏松组与有脑白质疏松组之间图片命名总分比较:命名总分在无脑萎缩组与有脑萎缩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命名总分在无脑白质疏松组与有脑白质疏松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脑白质疏松组命名总分低于无脑白质疏松组。 结论: 1、右侧大脑半球在交通工具和动物两个范畴图片识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皮层和皮层下结构在所有范畴图片命名中均发挥一定作用; 3、前后循环供血区域同时损伤对动物范畴命名影响较大; 4、多病变部位损伤对命名影响较单部位明显; 5、脑白质疏松对脑梗死患者命名成绩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