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血小板血浆治疗慢性窦道的临床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guowwg32691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窦道是指机体组织感染、坏死,经体表排出体外后形成的一个开口于体表的、不与体内空腔脏器相通的潜性盲管,可发生于软组织、脂肪、肌肉甚至骨质等。慢性窦道定义是常规换药治疗约1月左右仍未愈合的窦道[1]。常见的慢性窦道包括腹壁切口感染后引流不畅或切口内遗留异物造成的腹壁窦道,骨折或其它原因造成的骨质坏死形成的窦道,外伤或手术后异物残留形成的窦道等。定期换药是治疗慢性窦道的最常见临床办法,其次为手术治疗。第一代血小板制品分别为富含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已被广泛用于骨科、整形美容、眼科等,同时富含血小板血浆应用于慢性创面的治疗研究也逐渐增多,国内外也有很多研究表明PPR能促进慢性窦道创面的愈合,但对PRP与常规换药的对比研究较少。本研究则对富含血小板血浆及常规换药治疗慢性窦道的临床疗效做出比较。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与修复重建外科收治94例各种原因形成的慢性皮肤窦道患者,窦道深度选取3-8cm之间,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PRP治疗组41例和常规换药组53例。两组窦道创面都会经过物理清创,刮除表面的坏死组织,直至创面广泛渗血。PRP组根据窦道的深度及大小制备适量的PRP,然后填塞窦道,再用泡沫敷料(美皮康银)覆盖,用透气的贴膜封闭,一般7天左右打开换药一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即碘伏纱布消毒后凡士林纱布引流,外层无菌纱布包扎,隔一天换药一次。两组窦道均在治疗之前以及治疗后第7天打开后做微生物培养检查。采用住院时间、治疗后的感染率、总换药次数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估。院外进行1个月的随访查看有无复发。统计两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比较两组的初始窦道深度,PRP组窦道深度均值为6.42±1.16cm,常规换药组窦道深度均值为5.59±1.37cm,将两组窦道深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1.57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排除了组间窦道深度对两组治疗效果的影响。(2)分别统计两组治疗28天后的平均换药次数,PRP组换药次数为2.95±2.02次,常规换药组换药次数为12.4±2.54次,可见PPR组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常规换药组,两组换药次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28.509,P<0.05,有统计学意义。即在相同的时间内PRP组患者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常规换药组。(3)统计两组患者窦道愈合时间,PRP组窦道创面愈合时间为17.34±6.43天,明显短于常规换药组25.47±6.39天,PRP组愈合时间均值明显比常规换药组短,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6.089,P<0.05,有统计学意义。即表明使用PRP治疗窦道创面较常规换药方法能显著缩短换药时间。(4)统计两组治疗7至13天内窦道细菌培养的阳性率,PRP组慢性窦道的阳性率为36.59%,常规换药组治疗后阳性率为81.13%,对两组数据使用卡方检验的统计学方法,χ2=4.85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在治疗第7天时,PRP组感染感染率降低幅度高于常规换药组。即表明PRP在控制窦道创面细菌感染的效果优于常规换药。(5)统计两组在治疗28天里创面愈合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以发现PRP组在第7天、14天、21天、28d统计的愈合率的中位数分别为64(57,76)%,82(77,100)%,100(95,100)%,100(100,100)%,常规换药组窦道创面愈合率的中位数分别为 17(15,22)%,35(28,42)%,64(46,77)%,86(76,100)%,比较发现两组窦道创面愈合率,可见两组窦道创面的愈合率都呈上升趋势,但PRP组的窦道创面愈合率在每个时间段均高于常规换药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出院后随访1个月,所有患者均愈合,未出现复发情况。结论通过比较PRP组和常规换药组治疗慢性窦道创面的治疗结果来看,相较于常规换药方式,PPR注射治疗能明显缩短慢性窦道的愈合时间;从降低细菌感染率的情况来看,PPR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换药;由于PRP内生长因子释放能持续7天左右,所以行PPR治疗会导致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常规换药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下咽癌是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组织学类型多为鳞状细胞癌。下咽鳞状细胞癌具有发生位置隐蔽和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的特点,确诊时常属于晚期。现常用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的TNM分期系统进行下咽癌的临床评估,但其并未纳入年龄、性别、治疗顺序等个体化预后影响因素。该研究借助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创立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urv
学位
本选题来源于“新西兰语境下的隐喻和新冠疫情: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初探”学术讲座英汉交传及译后反思。2020年10月23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教授迈克尔·巴洛通过zoom平台开办了此次讲座。为了帮助吉林大学文学院汉语语言学专业的师生更好地理解讲座内容,本人根据一位参加过研讨会直播的听众提供的讲座录音,为他们提供英汉交传服务。之后笔者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录音,将全程翻译录音转写为文本,并在分析和总结基础上,完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消化道肿瘤中排名第一。CRC发病隐匿,进展缓慢且异质性强,多数患者诊断时已是晚期。研究表明体系POLE突变与CRC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对于指导Ⅱ期CRC辅助治疗、早期和晚期CRC免疫治疗及预测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核酸外切酶结构域突变(exonuclease domain mutation,
学位
背景及目的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的出现引发了癌症治疗的一场革命,其在恶性黑色素瘤、肺癌、肾细胞癌等多个癌肿中显示了持久而显著的抗肿瘤疗效,有些患者甚至获得了临床治愈,彻底改变了恶性肿瘤的治疗格局。虽然ICIs为一部分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但同时也发生了一些独特的不良事件,我们称之为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
学位
背景与目的根据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统计,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处于所有肿瘤的第二位及第一位,在男性及女性中分别位居发病率的第一位与第三位,带来了极大的个人健康威胁及社会经济负担。肺癌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大小可大致分为两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及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其中绝大多数为NSCLC。肺大细胞
学位
研究背景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外科的一种急危重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对患者及其家属来说是一种灾难性疾病。A型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夹层当中凶险程度和死亡率更高的类型[1],一经确诊,手术治疗是指南推荐的唯一有效方法[2]。国内A型夹层手术死亡率为3.1%~15.5%,急性期手术死亡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3]。A型夹层常常会累及到根部,而根部手术遵循的原则是:尽可能的清除假腔、纠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保护冠脉开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近些年来,由于现代女性审美观念的衍变以及对于性行为的文化和社会态度的改变,女性对美的追求已逐渐从传统的面部、身体外观等美学领域延展到外阴生殖器的领域。小阴唇缩小手术已成为最常见的女性外生殖器整形美容手术,根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协会2020年公布结果显示:在2015-2019年,阴唇缩小手术增长了 73.3%。患者寻求外生殖器整形美容手术的主要原因是美学和性功能等方面的因素,然而国内目前
学位
研究背景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主要地位。近年来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为晚期NSCLC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具有明显的疾病缓解率和生存优势,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同时,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
学位
背景及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上第三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已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与CRC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中包含大量的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LAB是一类能产生乳酸的细菌的统称,是对人体健康及代谢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常见的积极功能包括抗病原体、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环境、免
学位
目的回顾性分析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剂量密集方案治疗术后首次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寻找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剂量密集方案的适用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首次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1 15例,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方案的差异将1 15位患者分为观察组(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组)与对照组(替莫唑胺组),其中观察组纳入79例;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