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殖民主义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前半个世纪,一些黑人思想家开始关注非欧洲文化的价值,以及对民族文化进行反思,这引起学界对二元文化对立关系的重新思考。直到美籍巴勒斯坦裔著名学者爱德华·萨义德提出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后殖民主义成为探讨殖民地与宗主国间文化关系的一种全新的方法。无论是霍米·巴巴,还是斯皮瓦克,这些印度裔的西方学者,都是后殖民主义理论重要建设者。纳拉扬是印度后殖民时期成就显著的英语作家,他的创作与后殖民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十八世纪中叶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逐渐在全球化语境中失去发声的机会。印度本土化形象主要通过欧洲殖民话语或由印度流散作家想象构建,与真实的印度是不相符的。纳拉扬作为印度后殖民时期的本土作家,从印度的民族身份入手,不断重申印度厚重的历史,来唤起印度民众共同的时空记忆。在共同的历史文化的浸润下,生活着千千万万印度的“小人物”。他们是印度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印度当今时代的建设者。纳拉扬将殖民时代被“他者化”的印度形象,从殖民话语中分离出来,意在塑造印度真正的主体形象。“优质性文化”是殖民者因政治、经济的优势而自诩文化上的优越感。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因为不一样的存在,世界才丰富多彩。因此尊重和接纳不同价值标准,是多元文化时代的发展趋势。纳拉扬尊重印度传统的宗教信仰,认为“梵我一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纳拉扬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有时代精神的理想,并且“梵我一如”的精神内核影响了纳拉扬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小说的结构,还是作品中人物的活动,始终体现着印度文化独具特色的地方。纳拉扬为进一步说明印度文化的独特价值,还从印度式普世价值观、爱情观方面深入阐释,尤其是爱情双方男女性别的差异性言说,体现出纳拉扬敏锐的时代触觉。作为印度本土作家,纳拉扬的创作交织于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之下,他努力探索印度的精神文化出路。英语语言的使用冲击着纳拉扬传统的意识构建,语言背后蕴藏着复杂的延异心理。纳拉扬作品中“马尔古蒂小镇”的构建,以及小说开放式的故事结局,让我们看到作家的含糊性表达,从而扑捉到作家思想动态的多元文化因素。纳拉扬在西方文化的扬弃中摸索,在印度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徘徊,由此产生了独特的文学情感体验—焦虑。焦虑不仅仅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情绪体验和内在感受,也是纳拉扬超文本的一种自我感受。从感性的生活方式带来美的焦虑,延续到责任与义务冲突下的伦理焦虑,最终走向信仰的自足心理,作家似乎是救赎作品中的人物,实则救赎的是作家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