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认知研究

来源 :广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honary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提出“问题解决”这一口号以来,问题解决便广泛地渗透于各国的教育理念中,为各国数学教育所重视。同时,随着认知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数学应用问题解决中认知过程的研究成为热点。本研究以初一学生为被试,考察其数学应用问题解决过程的认知心理。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研究如下:研究一:以104名初一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数学应用问题解决过程中真实性思考的现状及学业成绩对其的影响。又通过设置问题的不同提示水平考查学生在不同提示条件下真实性思考的差异。研究二:以随机抽取的58名学优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初一学生解决应用题过程中的问题表征方式和各种表征方式的有效性。研究三:以随机抽取的初一44名学优生为研究对象,采用2(样例类型:图表样例、传统样例)×2(题目的表面概貌:相似、不相似)双因素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样例对解题迁移和模式识别的影响作用,同时附以质的研究。通过上述三个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与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中初一学生作出真实性思考的比例要高一些。在对每道题目后面附上提示性问题后,做出真实性思考的学生人数比例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这就说明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真实性思考的经验和阅历,但学校的情景限制了学生进行真实性思考的能力。2.初一学生的问题表征方式的选择次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各表征方式被选次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关键信息表征、结构表征、其它表征;但各表征方式下列方程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结构表征、其它表征和关键信息表征。这一结果表明最有效的结构表征方式被选择的次数相对较少。3.不同样例条件下发生解题迁移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图表样例下初一学生解题迁移的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样例;图表样例下正确识别模式的比例也高于传统样例。
其他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重要路径,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义。人才是科技兴农的关键环节、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
随着中国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局面发生了巨大转变,“民工荒”呈现出地区、产业、工种等全分位爆发态势,基于大量廉价农村劳力所推进的中国经济由此遭遇极大瓶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速度迅猛。而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动与转移,又改变了农村家庭结构,严重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在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
辽宁省开原市第二高级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现有教职工186人,在校生3200余人。2001年以来,学校在“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快乐读高中”办学思想的指引下,实现了学校办学质量、办学
水煤浆燃烧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技术之一,但与含水量低于6%的煤粉相比,水煤浆燃料里的水分多了24%~28%,一般认为这部分水分在燃料燃烧过程中由于汽化会消耗热量,使
同时兼具数值型和分类型属性的混合数据在实际应用中普通存在,混合数据的聚类分析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为解决高维混合数据聚类中属性加权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熵的混合
应用心理学作为中医院校新办专业,要不断发展与完善,除坚持紧跟现代心理学专业发展步伐,更要从整理中医学思想精髓、整合校内各类教学资源方面着手,发掘中医院校教育优势资源
分析了磨浆过程中浆料的流动形式,磨齿作用力,纤维受力、形变和相应的磨浆效果,探讨了磨齿前刃对纤维的作用力,讨论了纤维切断、纤维分层和内部细纤维化、纤维“剥皮”及表面细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