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几年来,以供电子稠环单元为中心核的吸电子基团-供电子基团-吸电子基团(A-D-A)型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NF-SMAs)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类NF-SMAs材料由供电子稠环中心核、侧链和吸电子端基构成,供电子稠环中心核的大平面的刚性结构能有效提高分子间-堆积作用,从而改善电荷传输效率,而且,稠环中心核具有较强的供电子能力,可以和吸电子端基进行分子内电荷转移作用,从而达到拓宽材料吸收光谱的效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以供电子稠环单元为中心核的吸电子基团-供电子基团-吸电子基团(A-D-A)型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NF-SMAs)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类NF-SMAs材料由供电子稠环中心核、侧链和吸电子端基构成,供电子稠环中心核的大平面的刚性结构能有效提高分子间-堆积作用,从而改善电荷传输效率,而且,稠环中心核具有较强的供电子能力,可以和吸电子端基进行分子内电荷转移作用,从而达到拓宽材料吸收光谱的效果。另外,NF-SMAs材料可以通过改变稠环共轭长度、烷基链和端基类型等进行修饰,从而进一步调节材料的吸收光谱、分子能级、载流子迁移率等性能。本论文针对目前NF-SMAs材料合成复杂,近红外区间光吸收较窄等缺点,设计并合成了五个新型结构的A-D-D-A型NF-SMAs,详细研究了这五个NF-SMAs材料的光伏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两个以引达省并二噻吩(IDT)为供电子稠环中心核,3-(二氰基亚甲基)靛酮(IC)或5,6-二氯-3-(二氰基亚甲基)茚-1-酮(IC-2Cl)为缺电子端基的A-D-D-A型NF-SMAs材料IDT2-IC和IDT2-IC-4Cl。研究发现,与IDT2-IC相比,IDT2-IC-4Cl具有更低的的光学带隙(1.40 e V),IDT2-IC-4Cl对450-900 nm范围内太阳光具有宽而强的吸收。另外,基于PBDB-T:IDT2-IC-4Cl的共混膜表现出更平衡的电荷转移效率。基于PBDB-T:IDT2-IC-4Cl的太阳能电池器件获得了12.53%的能量转换效率(PCE)、22.22 m A cm-2的高短路电流(Jsc)和69.81%的高填充因子(FF);而基于PBDB-T:IDT2-IC的器件的PCE为8.17%,Jsc为13.23 m A cm-2,FF为65.71%。该研究证明:端基修饰能有效改善材料光物理性能。2.以引达省并二硒吩(IDSe)为富电子稠环中心核,IC、IC-2Cl或5,6-二氟-3-(二氰基亚甲基)靛酮(IC-2F)为缺电子端基的A-D-D-A型NF-SMAs材料C6PhIDSe2-IC、C6PhIDSe2-IC-4Cl和C6PhIDSe2-IC-4F研究。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引入硒原子,尝试改善与相邻共轭单元的电子云叠加和轨道重叠,同时增加分子的基态醌型共振特征来扩宽材料吸收光谱。研究表明,相对于IDT类受体材料,C6PhIDSe2-IC、C6PhIDSe2-IC-4Cl和C6PhIDSe2-IC-4F对450-900 nm范围内均具有宽而强的吸收。其中,基于PBDB-T:C6PhIDSe2-IC-4F获得了更平衡的电荷迁移率。基于PBDB-T:C6PhIDSe2-IC-4F、PBDB-T:C6PhIDSe2-IC-4Cl和PBDB-T:C6PhIDSe2-IC的PCE分别为9.02%、7.07%和5.68%。虽然本研究未取得预期结果,器件性能低于噻吩类同类受体材料,但是,能为NF-SMAs设计提供研究经验。
其他文献
多年来发夹型核酸探针因其特异性和灵敏性,在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有效的进展。新型发夹型DNA荧光探针具有低背景信号、高灵敏度、高选择性、低成本、高信噪比、猝灭效率好等优点,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型核酸分子探针。发夹型核酸探针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的具有识别功能的DNA检测工具。在生物分析中它可以于细胞内成像、小分子检测、基因检测与治疗、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实时荧光定量PCR
含硫,氮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有机药物分子中,并被应用于各个化学领域。伴随着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它们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其中二芳基硫醚和喹啉衍生物更是在这类化合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发现在许多生物体内都含有它们,与此同时二芳基硫醚和喹啉衍生物还被大量应用于有机半导体材料,功能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关于二芳基硫醚化合物和喹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在近些年来一直被有机化学家和医药研发者开发和改进
聚酮(PK)是一种新型绿色工程塑料,在汽车部件、包装薄膜及电子电器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些年来,针对PK增强改性的研究较多,主要通过添加无机增强填料复合来改善PK的力学性能。无机晶须是一种重要的增强填料,目前在PK上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选取了硫酸钙晶须(CSW)与碱式硫酸镁晶须(MOSw)为增强填料与PK共混制备了PK/晶须复合材料,研究了硫酸钙晶须(CSW)与碱式硫酸镁晶须(MOSw)
近年来,具有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的等离子体光催化剂已经在光催化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金属纳米粒子(Au、Pt、Ag、Cu等)通过金属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可以有效的将低能太阳光子转换成化学能。但金属纳米粒子由于自身存在载流子复合率过高的问题,导致热电子传输效率过低。本文在简易的光催化体系下,首先探究了不同金属的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以及金属铜的不同形貌对局
随着白色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其中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占据了重要地位,开发一种可取代LDPE的全生物降解薄膜材料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本文从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己二酸共聚物(PBAT)全生物降解薄膜的原料配方、基本物性以及成型工艺进行研究。选用全生物降解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增强PBAT,形成PBAT/PBS共混材料,采用扩链剂提高P
当今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因能源和环境问题而受阻,但市场对高性能储能设备的需求却日益增加。锂离子电容器和锂基双离子电池是两类适应时代发展出现的新型锂基储能器件,因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以及长循环寿命的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而电极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器件的性能,因此开发具有高性能的电极材料是提升器件性能的关键。本文合成两种钙钛矿型电极材料,将二者作为负极材料探究它们在锂离子电容器和锂基双离子电池中的
环己酮是一类大宗石油化工原料,由于其廉价易得和便于操作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工生产中。环己酮既是制备工业产品尼龙、己内酰胺和己二酸的主要中间体,也可用作医药、涂料、染料等精细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溶剂。近十年来,以环己酮脱氢芳构化作为芳基源而被应用于有机合成中,相较于传统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这类反应一般无需使用复杂的反应底物。伴随着“绿色化学”理念的推广,无过渡金属参与的环己酮
荧光成像技术因其能够进行可视化、高灵敏、实时信号反馈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研究。近红外荧光染料的发射波长较长(650-900 nm),具有较低的背景干扰、较好的组织穿透能力、较小的光损伤等亮点促进了探针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但是目前所报道的近红外荧光探针存在光稳定性差、斯托克斯位移小、成像信号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本论文主要围绕着生物活性分子的检测设计开发了一系列近红外荧光探针,经过对其光
二维纳米材料,尤其是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由于其令人着迷的光电性能,可调的带隙,出色的柔韧性和稳定性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二维二硫化钼(MoS2)凭借独特的谷底偏振光学响应,快速的光学响应速度以及在很宽的波长范围内有非常高的光吸收率,使其在光电器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表面电势与纳米材料的功函数和费米能级有关联,对研究载流子浓度,电荷传输,接触势垒和纳米器件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二维MoS2的
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在能源储存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然而,面对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资源、环境、回收、价格等问题的挑战,发展下一代综合性能优异的电池关键材料非常关键。有机电极材料由于其原料来源渠道广泛、结构灵活且可设计性强、相对较低的成本和环境友好等特点,在电化学能源储能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有机分子固有的低电子电导率和高溶解性,极大地限制有机电池的发展。卟啉有机材料由于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