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pin蛋白和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en8431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近年来逐年升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已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2位,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而子宫内膜癌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Maspin(mammary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是一种新的候选肿瘤抑制基因,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超家族。C-erbB-2则被认为是一种原癌基因,又称neu基因或HER2,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活性与功能。近年来,已经发现这两种基因及其表达的产物maspin蛋白和C-erbB-2蛋白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与宫颈癌、卵巢癌、乳腺癌等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其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鲜见文献报道。本文采用组织病理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aspin蛋白及C-erbB-2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结果显示:Maspin蛋白的表达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pin蛋白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关(P均﹤0.05),但与肌层浸润深度无关。C-erbB-2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均﹤0.05),但与淋巴结转移无关。Maspin蛋白与C-erbB-2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及意义:Maspin蛋白及C-erbB-2蛋白的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且随着子宫内膜样腺癌中Maspin蛋白表达强度的下降,C-erbB-2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增高,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由此推论,Maspin蛋白及C-erbB-2蛋白可能在恶性肿瘤的生物行为方面起一定作用。因此,联合检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Maspin及C-erbB-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两者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规律,可能会为预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正>经济低迷,劳动力短缺已成为日本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近日,日本厚生劳动省为了帮助职工在超过65岁以后也能继续工作,打造永不退休社会,决定针对日本全国大约12万家企业提
会议
环境风险作为重大社会风险之一,与公众生活紧密相连,成为影响生活幸福指数的直接指标和风险社会治理的焦点之一。公众对环境信息知情需求日益迫切,环境传播预警信息供给成为
<正>"非虚构"一词近几年突然流行起来,在许多场合,总会遇到读者的提问,"非虚构使用文学手法,怎么保证真实?"而我作为众多写作者中的一个,只能结合自己一次次的写作尝试,尽力
排水沥青路面作为一种结构优良且功能性强的新型道路形式,满足了人们对于道路舒适性与功能性的要求。排水沥青混合料作为排水沥青路面的组成材料,其骨架-空隙结构产生的大空隙使路面具有较好的排水功能,而空隙过大会导致混合料内部结构的强度降低从而影响路面的耐久性。因此空隙特征是平衡排水沥青混合料排水功能与路用性能的关键因素,基于空隙特征进行排水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从而使排水沥青混合料既满足路用性能要求,同时
背景:原发性肝癌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恶化速度快、复发率高、治疗效果差、生存时间短等特点,居目前全球肿瘤相关死亡第三位,在我国肿瘤相关死亡中居第二位,因此,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影响逐步扩大,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长期
“退二进三”“退城进园”等城市化战略的迅速开展带来了大量污染场地,有效治理这些场地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根据环境部发布的《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microRNAs(miRs)的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即DLBCL)预后及分型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安捷伦16.0高密度芯片及Real-time RT
研究背景: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且具有年轻化趋势。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