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混合物在多孔材料中吸附分离的分子模拟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z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体的分离、纯化和储存问题是很多工业应用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问题,沸石分子筛和碳纳米管作为一类具有骨架结构的微孔晶体材料而被广泛应用在吸附、分离和催化过程中,因此混合物在分子筛和碳纳米管上的吸附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气体混合物在分子筛和碳纳米管上的吸附分离是前述应用中的关键基础问题。目前,气体混合物吸附的实验研究不能很好地反映微观结构和机理,而计算机模拟能很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因此采用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对气体分离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论文运用巨正则蒙特卡罗(GCMC)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不同二元气体混合物在分子筛和碳纳米管中的吸附和分离进行了模拟,得到不同混合气体体系在不同分子筛和碳纳米管上的吸附等温线和选择性。   采用巨正则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不同温度、压力下主体相O2/N2比为21:79的混合物在MFI和ITE分子筛中的吸附分离性能。模拟结果表明:高温下,N2的吸附量大于O2的;随压力的增加,N2和O2吸附量以及MFI和ITE对O2的选择性都缓慢地增加。在100 K低温下,随着压力的增加,O2的吸附量单调增加,而N2则先增加后减小,表明高压下,MFI和ITE分子筛优先吸附O2。在不同温度下,低压时MFI对N2和O2的吸附量都大于ITE对N2和O2的吸附量,而在高压下正好相反。此外,随温度的升高,MFI和ITE对O2的选择性都降低,但在整个温度范围内,ITE对O2的选择性大于MFI对O2的选择性。   采用GCMC方法模拟了不同温度、管径下,碳纳米管对主体相H2S/N2组成比为1:99混合物的吸附选择性,并详细计算了不同温度、压力下,(12,0)碳管对混合气体的吸附选择性。模拟结果发现:吸附量及选择性随操作参数变化明显不同。总压固定在100 kPa时,(12,0)碳管中H2S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增加而下降,而N2吸附量则随温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12,0)碳管对H2S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增加而单调减小。此外,当温度为300 K时,随着压力的增加,(12,0)碳管中H2S的吸附量单调增加,而N2的吸附量变化较小,且碳管对H2S的选择性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采用GCMC方法模拟了温度、压力对MFI和碳纳米管吸附分离CO/N2混合物的影响。模拟结果发现:随温度的增加,MFI吸附N2以及CO的量都单调下降,且MFI对CO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300 K时,随着压力的增加,CO和N2的吸附量都增加,且MFI对CO的选择性也增加。室温及较高的压力条件对MFI吸附分离CO/N2体系是有利的。这些结果对尾气排放技术开发有一定参考意义。对CO和N2在碳纳米管中的吸附分离性能以及扩散性能的模拟表明,在常温常压下,(11,0)碳管对CO和N2混合物具有较大吸附选择性;在300K下,纯组分CO和N2在(18,0)碳管中的扩散速率随着碳管中的吸附量的增加而下降。此外,当吸附量固定时,纯组分的CO和N2的扩散速率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加,在小管径时,CO的扩散速率大于N2,而在大管径时,N2的扩散速率相对较大。
其他文献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重要表现形式。由存在方式和文化内涵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
敏化型太阳能电池由多层结构组成,其中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在太阳能电池的光生电子和空穴的传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既是电荷传输的动力中心,对电池的正向光电效果影响显著,又是电池结构中的主要缺陷中心,是电荷和空穴复合的主要集聚位点,对电池的负向影响也很显著。本论文采取了增加电子传输层和光电转化层的接触面积、钝化电子传输层和光电转化层间的缺陷和通过修饰界面改变光电转化层晶体生长取向等方法对电池的界面进行
学位
随着绿色化学越来越受关注,采用环境友好的氧化剂如分子氧、过氧化氢等,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和有效的反应路径,使用对环境少毒或无毒的溶剂,生产环境友好的精细化学品的清洁生产是氧
氧化物纳米颗粒因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与极高的活性位,有着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近年来已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羧基辅助分散的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
以煤和天然气为原料经合成气合成洁净液体燃料用以缓解能源危机已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各大石油公司均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发GTL新型催化剂及其新工艺,尤其把重点放在制
广西是全球报春苣苔属Primulina植物的分布中心,在这一地区分布了大量狭域特有种,其中很大一部分具有明显的穴居习性,尤其是这几年发表的新种更是如此----它们常仅仅分布在一个
由于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表面能比丙烯酸酯聚合物低,通过控制成膜条件,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共混乳液在成膜时会发生自组织现象(如自分层),可以使膜的一侧表面具有含氟聚合物的自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