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节刘伟胜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导师刘伟胜教授学术思想源于《内经》,学贯中西,属“汇通学派”,亦受“伤寒学派”、“温病学派”影响。其主要学术思想如下:辨证首重阴阳标本,标急治标,本急救本;治法扶正攻邪兼顾,补益扶正,下法攻邪。刘伟胜教授临床经验主要体现在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以及危重症的救治。对肿瘤的诊治经验包括以下几方面:肿瘤病理毒痰瘀,正虚邪实是病机;辨证辨病相结合,对症处理三原则;以毒攻毒,善用虫类;经验解毒粥,放疗不用愁;填精补髓挽狂澜,骨髓抑制惊无险;养心调志诉衷肠,肿瘤亦可如常人。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治经验可概括为:哮喘病因痰、寒、瘀;热哮治疗清、下、通;寒哮治疗温、散、补;情、食、起居哮喘防。治疗危重症的经验概括为:呼衰治疗分阶段,脱机困难脾肾求;呼吸窘迫寻因治,重症肺炎温病求;多脏衰竭首通便,痰热瘀毒逐个除;耐药感染补中消,急危重症中医全。第二节临床研究部分——生活方式对支气管哮喘发病影晌及全身功能评估研究背景:根据中国哮喘学会公布的资料,哮喘是世界范围内高发的呼吸系常见病。最近二十多年来哮喘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全世界目前约有3亿哮喘患者,我国哮喘患者多达3000万。全球哮喘病人给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已超过了结核病、艾滋病的总和。众所周知,哮喘是一种难以完全根治的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全球哮喘病的防治形势严峻。因此,面对不断攀升的哮喘发病率,从预防人群发病角度出发的研究是当务之急。目的:以导师“重视寒邪致病,哮喘预防以顾护阳气为要”的哮喘防治观为指导,通过对哮喘患者和非哮喘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查(以导师的中医养生观以为理论基础并融合导师对哮喘发病危险因素的中医认识而设计生活方式调查表),探讨哮喘发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哮喘发生的保护因素,为制定体现中医养生理念的哮喘病中西医结合预防方案的研制奠定基础;同时进行电子扫描全身功能检测,探讨哮喘人群的全身功能特征,探寻哮喘发病的预警因素,从而为哮喘预防提供新思路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现况流行病学调查,对象为哮喘病人和非哮喘人群(作为对照组),哮喘组主要来源于呼吸专科门诊或病房;对照组主要来源于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和体检中心。调查内容是较为全面的生活方式调查,包括背景资料及人口学项目、出生情况、生活作息、睡眠习惯,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空调使用情况、业余爱好、运动锻炼等核心生活方式,以及吸烟饮酒情况、学习或工作方式、精神及社会因素、房室因素、日常疾病应对方式等。同时进行电子扫描全身功能检测。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和进行数据统计,主要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0.05;部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方差不齐时)。成果:研究共纳入哮喘病人115人,非哮喘者对照组174人,两组在性别、年龄、地域等一般情况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生活作息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熬夜习惯上,与哮喘组人群相比,对照组中多数人很少有熬夜习惯。在“有时熬夜”选择方面,哮喘组所占比例相对较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在作息习惯上,与哮喘组人群相比,对照组保持经常规律生活习惯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多,没有或很少按规律生活的人数所占比较相对较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在入睡习惯上,与哮喘组人群相比,对照组在“23:00-00:00”时间段入睡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多;而在01:00过后入睡的人数哮喘组所占比较相对较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唾午觉习惯上,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哮喘组没有睡午觉习惯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饮食习惯方面在平时饮食是否定量情况上,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哮喘组经常保持饮食定量习惯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对饮食温度情况的调查,哮喘组较对照组多吃生冷、少吃暖热饮食,结果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在饮食性味方面,对照组较哮喘组更经常进食寒凉性及甘温性食物,结果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两组在烟酒习惯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口味偏嗜上,哮喘组口味清淡者比对照组少(P<0.001);口味偏甜者较少(P<0.001);喜食温热食物者亦较少(P<0.001)。而哮喘组人群中专心进食者较对照组多(P<0.001)。3.环境及空调使用方面生活环境较好者哮喘组比对照组为多(P<0.05);哮喘组工作环境亦优于对照组(P<0.001)。在家庭空调温度情况上,哮喘组较对照组人群家庭空调温度为低,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在是否常处于空调环境情况上,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哮喘组较经常处在空调环境中,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处于空调环境时间上,哮喘组每天大于10小时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对照组为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而在单位空调使用情况上,哮喘组较对照组少用或温度相对较高,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在日光浴习惯、以及冬天是否常处于暖气环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4.工作运动方面在工作强度上,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哮喘组紧张忙碌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在工作后疲劳感觉上,哮喘组较对照组疲劳感亦相对较少,结果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工作性质方面,以体力工作为主者哮喘组比对照组为多(P<0.01)。两组在运动频率、时间及方式上皆无统计学差异(P>0.05)。5.情绪性格方面在情绪是否稳定情况上,哮喘组较对照组较少保持情绪稳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哮喘组人群具有内向性格者较对照组多(P<0.01)。而对生活、工作满意情况,对挫折的应对等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用药习惯方面感冒时哮喘组较对照组更多选择采静脉输抗生素及口服抗生素,两种情况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选择采用清热类中药或中成药者亦较对照组多(皆P<0.05)。7.喂养方式方面与对照组人群相比,哮喘组母乳喂养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而人工喂养的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多。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体重方面,则哮喘组平均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8.全身功能检测方面大肠区域平均功能值哮喘组为-20.15±16.781,对照组为-9.22±15.379,两组比较,哮喘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全身其他功能值,包括双侧肺脏平均功能值、胃肠平均功能值、小肠区域平均值等,两组间比较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9.软件研发本研究研发了生活方式测评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软件系统,可用于人群生活方式调查,且初步形成自动的生活方式评估系统。结论:总体来说,哮喘组人群较对照组人群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更多接受人工喂养方式;体重偏胖;生活作息欠规律,较常熬夜,入睡时间较晚,较少睡午觉;多吃生冷,少吃暖热及性味偏温的饮食;家庭空调温度较低,较经常处在空调环境中、且处于空调环境时间较长;情绪较不稳定,性格偏于内向;用药习惯更倾向于静脉或口服使用抗生素以及清热类中药或中成药。而口味清淡及进食甜食可能是哮喘的保护因素之一。因此,哮喘的预防应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这与刘伟胜教授提出的哮喘防治中医养生观相一致。此外,全身功能检测显示哮喘组人群的大肠区域功能值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哮喘的发生可能与大肠功能障碍有关,因此,从改善大肠功能入手进行哮喘的防治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思路;研究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佐证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经典理论。而从哮喘人群大肠功能低下,我们可以推导,“肺病则肠弱,补肠则益肺”。哮喘的防治当从“补阳明”入手,这为哮喘预防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