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复垦是优化国土资源配置、控制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平衡、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同时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精准扶贫、缓解人地矛盾和改善村容村貌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再利用是整个土地复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目的,理论上工矿废弃地可以复垦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和其他用地等。但是,由于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紧缺,在保障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双重压力下,“占补平衡”政策压力大,因此,我国土地管理部门一直强调工矿废弃地优先复垦为耕地。本文主要探讨工矿废弃地复垦为耕地的综合效益研究与复垦工作的公共管理过程,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对策建议。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工矿废弃地复垦相关管理机制和模式、复垦效益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利用案例分析法,进一步探讨工矿废弃地复垦工作在基层的实际开展情况,同时对工矿废弃地复垦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对全文的理论依据提供真实的佐证支撑,达到研究目的。研究表明,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必须并行不失衡。工矿废弃地复垦对于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助推精准扶贫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经济上提升了耕地的产出,增加了农民收入,补充了政府财政收入;社会效益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地布局,促进了耕地保护;生态效益上优化了局部环境,改善了土壤与水体质量,有效遏制水土流水,美化了村容村貌。同时工矿废弃地复垦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发展建设,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工商业发展、满足居民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研究表明,工矿废弃地复垦的效益高低与政府公共管理政策及管理机制有密切关系。政府一直以来的片面化管理导致效益均衡化,基本上都是趋于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在项目最终验收时没有深入核查,复垦区表层以下土壤质量及配套水利设施使用效率难以保障,影响复垦的长远效益。除此之外加之复垦后监督政策不完善,致使耕地有再次被破坏的风险。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在行政机制措施上丰富复垦方式均衡开发利用、创新管理模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流转政策扩大复垦效益、明确权益保障强化公共参与、树立高质量发展思维;在经济上加强复垦所需资金的保障力度、吸收社会资源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资金监管;技术上加强信息化建设科学开展复垦、注重耕地质量建设、强化技术引进重视生态效益等。通过这一些列措施提高工矿废弃地复垦的综合效益以及促进单独效益的均衡发展,实现工矿废弃地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