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技术在先使用抗辩适用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专利法规定了专利侵权在先使用抗辩,该规则并未赋予在先使用人独立的专利先用权,而仅仅使得在先使用人在专利侵权诉讼中能依据该条规则进行抗辩。在先使用抗辩规则有效的弥补了专利在先申请制的不足,在专利法鼓励专利技术公开的效率价值追求下兼顾公平的维护了专利技术在先使用人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专利权人和在先使用人的利益。在先使用抗辩规则的构成要件可以概括为行为要件、技术来源要件以及限制性要件。行为要件即在专利申请日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行为要件中应当明确:在先使用行为应当延续至专利申请日;在先使用行为仅包括秘密的在先实施行为;“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应扩大解释为包括技术特征等同的情形;“必要准备”应包括技术准备与生产准备同时具备。我国专利法中并未明确禁止在先使用人的技术来源来自专利权人,所以应当允许在先使用人的专利技术通过专利权人获知或者专利权人不丧失新颖性的公开而获知。允许在先使用人使用专利技术的范围应该受到严格的限制,否则将过度损害专利权人的利益。首先在先使用人仅能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和使用,对原有范围应该进行合理的界定而非仅仅从生产的数量上进行限制;其次在先使用人转让专利技术仅能在该技术或设计与原有企业一并转让或者承继情形下进行。
其他文献
海外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式,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为了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的意见》中首次出现“内部管理信息”字样,此后其逐渐成为政府信息不公开的“第三条款”。然而,规范并未提供对“内部管理信息”概念的具体解释,理论界也尚未就此问题达成共识,实务部门难以应对相关的信息公开申请,导致我国信息公开豁免范围的弹性过大。欲解决上述问题,切实的方法在于针对文本运用各种解释学方法,并结合案例及学理进行分析。本文拟从构建内部管理信息
随着影视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一方面使得影视剧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由于技术的发展给影视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弊端——盗版影视日益猖獗,严重影响影视
担保物权的善意取得是以担保物权为客体的善意取得制度,是指占有人以他人的财产为债权设定担保,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情况下,善意的担保物权人有权处分该财产,以获得优先受偿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