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索复合因素作用于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上,造成肺气虚寒证AR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方法;2.通过观察大鼠动物行为学改变、检测实验室指标变化等多种方法,对建立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进行评价,总结出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并探讨病证结合模型对大鼠病理、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实验将21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组(病证结合组)、B组(变应性鼻炎组)、C组(空白组)。A组大鼠在变应性鼻炎模型复制成功后再予以烟熏、寒冷刺激,从而建立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病证结合模型;B组大鼠仅进行变应性鼻炎模型复制;C组为空白组。2.A、B、C三组大鼠造模结束后从中医、西医的宏观表现和微观指标结合的角度来评价造模是否成功。3.比较病证结合组、变应性鼻炎组、空白组之间行为学、病理学、免疫学差异。结果:1.行为学观察结果:(1)变应性鼻炎行为学观察结果:分别进行各组变应性鼻炎行为学总分,以及喷嚏、挠鼻、流涕单方面评分的比较得出,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分别和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肺气虚寒的行为学观察结果:造模结束后,以精神状态、运动步态、毛色虚实、呼吸情况、大便、体温等六个方面反应大鼠四诊观察指标。结果显示:A组在以上6项体征中均出现明显改变,B组出现部分改变,C组整个过程中几乎无变化。A组出现明显的精神萎靡、朦胧欲睡的状态,活动减少,毛色不光泽,甚至有枯黄和脱落现象,大便偏稀,扎堆明显,进食减少;B组大鼠出现倦怠和拱背的表现,进食量无明显变化。另外,A、B两组大鼠都有明显的流涕,挠鼻,以及鼻孔周围可见血痕。C组整个实验过程中精神状态、鼻部情况、毛发光泽、大便性质等皆无明显改变。2.进食量和体质量变化结果:三组大鼠进食量比较发现,A组较B、C两组进食量明显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造模前后三组大鼠的体质量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免疫学检测结果:A组与C组比较,B组和C组比较:大鼠血清中IFN-γ浓度降低,IL-4、SIgE、TNF-α浓度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与B组比较上述指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病理学观察结果:(1)鼻黏膜:A、B两组鼻黏膜组织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分界不清,黏膜层显著增厚,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或溃烂,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大量的炎细胞浸润;而C组鼻黏膜组织黏膜上皮和固有层排列整齐、分界清晰,纤毛上皮排列整齐,偶见炎细胞浸润;三组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A、B两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C组增加,A、B两组分别与C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B两组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气管组织:A、B、C三组各组的气管结构均完整,主支气管黏膜上皮排列较整齐,黏膜层、纤毛上皮可见部分脱落,但在A、B两组黏膜下层可见较多的炎细胞浸润,C组仅少数组织黏膜层下可见少量的炎细胞浸润。(3)肺组织:A组和B组肺泡、支气管结构不清,支气管上皮脱落,肺间质增宽、血管扩张,支气管和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的炎细胞浸润;C组肺脏结构完整,各级支气管排列整齐,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论:1.采用烟熏+寒冷复合因素建立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的AR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可行的;2.肺气虚寒证变应性鼻炎组大鼠在病理学、免疫学方面的变化与单纯变应性鼻炎组,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3.对于肺气虚寒证的评价应以四诊观察为主,实验室检测为辅;4.在证候的中医评价方面尚不完善,在后续的研究中尽量提出量化指标,使结果更具说服性、统一性、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