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蜡油电场改性机理之带电胶粒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ping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环境温度下含蜡原油流动性较差,给长距离管道输送带来了诸多流动保障难题。改善流动性是解决含蜡原油管道输送流动保障问题的根本出路。原油高压电场改性是近年国际研究热点,但目前关于电场改性机理的认识存疑颇多。本文通过研究电场作用下含蜡油阻抗谱的变化,认识到带电胶粒(沥青质、胶质)在电场改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蜡晶界面极化是含蜡油改性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除蜡晶之外,含蜡油中带电胶粒的存在是电场发挥改性作用的必要条件。含带电胶粒而不含蜡的模拟油没有电场改性效果;即使在蜡晶颗粒存在的条件下,不含带电胶粒的含蜡模拟油依然没有电场改性效果;含带电胶粒的含蜡油在析蜡点以下温度才表现出电场降黏效果。自主研发了原油阻抗测试装置。研究发现,电场作用后含蜡油的阻抗增大,电导率减小,说明电场作用使得含蜡油中可以定向迁移的带电胶粒减少,意味着部分带电胶粒被束缚于蜡晶表面。另外,研究发现,虽然降凝剂与电场处理综合作用可以获得比单独处理更好的改性效果,但降凝剂的加入其实弱化了电场效应。究其原因是降凝剂使得蜡晶带电,对电场作用下含蜡油中的带电胶粒在蜡晶表面聚集起阻碍作用。基于对电场作用后阻抗谱变化的发现,提出离子极化、电子极化和取向极化均不是原油组分对电场作用的关键响应形式,界面极化才是电场改性的关键所在,即电场作用下带电胶粒聚集于蜡晶表面。蜡晶的界面极化增大了蜡晶间的双电层排斥作用,从而减弱了蜡晶之间的范德华引力,宏观表现为原油低温流动性得到改善。撤消电场后,聚集于蜡晶表面的带电胶粒在热运动作用下逐渐扩散回体相,原油黏度逐渐恢复到电场作用前的状态。实验表明,电场作用前后的阻抗变化率越大(说明界面极化效应越强),电场降黏效果越好;定量上,电场降黏率Δη和阻抗增加率ΔR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Δη=0.00682ΔR2+0.56205ΔR。此外,研究发现7种SiO2纳米颗粒对电场效应没有影响,这是由于SiO2纳米颗粒不改变蜡晶界面极化效应。
其他文献
燃气轮机压缩机组是天然气长输管道压气站内实现天然气增压以及长距离运输的核心设备。在实际运行条件下,天然气管道压力的降低或者温度的下降都会造成管道内液烃的析出,可能对燃气轮机压缩机组的安全、高效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当管道内有液烃存在时,部分液烃会随着天然气进入燃气轮机的燃烧室内,参与燃烧化学反应。在燃烧过程中,部分液烃会附着在喷嘴周围,导致喷嘴头部的烧蚀和积碳现象;另一部分液烃则随燃料气在燃烧室内完成
多载波调制(Multi-Carrier Modulation,MCM)技术因抗多径衰落能力强而被现代无线通信系统广泛接受,特别是其中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已经成为许多当代通信系统的标准波形。但OFDM无法满足所有未来通信应用场景的需求,而滤波器组多载波(Filter Bank Multicarrier,FBMC
可溶有机半导体材料是当今有机电子学领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基于该材料制备可室温工作的自旋器件是有机自旋电子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目前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科研工作者的密切关注。该目标的实现与有机自旋阀器件的可信制备、自旋注入效率的提升、有机半导体层自旋输运性质的优化密切相关。本论文首先通过设备优化改造有效避免了有机层被顶电极穿透的问题,又通过界面层优化提高了器件自旋注入效率,最后通过对可溶有
材料的腐蚀是工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金属材料经常直接暴露在易腐蚀的环境中,造成大量的工业设备腐蚀,致使设备使用寿命大幅缩短从而给世界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添加缓蚀剂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解决腐蚀问题的一种方便、经济、有效的方法。一种高效的缓蚀剂可以大幅降低金属设备的腐蚀速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以及节约能源和材料。有机缓蚀剂分子由于含有的N、O、S、P等强电负性杂原子和极性基团造成了
微地震监测作为水力压裂监测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目前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微地震事件的数量和位置作为评价水力压裂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目前微地震事件的检测和定位方法都是针对于高信噪比的事件,而低信噪比事件作为微地震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压裂缝的解释和水力压裂的效果评价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水力压裂过程中,由于水力压裂裂缝的形成,使地层的属性发生了变化,例如地层的速度和各向异性的变化,而这些属性的变化
致密砂岩油藏有着丰富的资源前景,但衰竭开发递减快,最终采收率低。致密油藏注气开发是具有潜力的开发方式,但对于致密储层中压裂形成复杂缝网与微裂缝发育的渗流环境,传统油气传质作用表征过于笼统,常规渗流数学模型难以准确地模拟复杂裂缝网络中不同机理作用下的油气传质过程。本文依次从微观油气渗流模拟、基质裂缝传质表征、油气传质数值模拟方法和注气优化设计四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基于强非均质岩心的真实扫描结果,应
中国冀北-辽西地区广泛发育中-新元古界沉积地层,有利于开展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生物组成和古沉积环境等研究。大量的原生液态油苗和固体沥青的发现,展示了元古宇超古老油气资源良好的勘探潜力和前景。但受地质样品、地质资料、实验分析手段等条件的制约,对烃源岩分子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古油藏成藏演化历史的研究尚不系统。本论文通过对原生有机质中分子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探讨了冀北-辽西地区元古宙古海洋沉积环境和
随着石油勘探向复杂储层不断深入,混积岩储层逐渐成为石油公司和学者们研究关注的热点。但由于混积岩本身频繁多变的岩性、复杂的孔隙结构、强非均质性等特点,造成了混积岩定名分类难度大、对其岩石物理特征认识不清、识别流体性质困难等问题,极大地制约了这类储层的高效勘探和开发。本文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为例,针对该区发育的湖相混积致密储层,以岩心、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和微区矿物
沉积盆地内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准确反演沉积盆地速度结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去发掘这些自然资源。除此之外,由于沉积层的速度和密度较低,这使得沉积层可以放大地震波的振幅,给人类带来地震灾害。因此,准确反演沉积层速度结构还可以帮助人们评价和预防盆地内部地震灾害。本研究基于贝叶斯非线性反演方法利用瑞雷波相速度、瑞雷波椭圆率和远震体波波形反演沉积盆地的速度结构。我们首先利用两个合成速度模型检测联合反演的稳定性
高压射流径向钻井(简称径向井)是一种利用高压射流在地层内沿径向喷射钻出一条或多条微小直径(50mm左右)分支孔眼的钻井技术。该技术能够在主井眼内实现超短半径(<150mm)转向与水力喷射成孔、建立高导流通道,具有工艺简单、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与环境友好等特点,是一种非常规资源开发、老井挖潜与增产的有效手段。然而,基于其非接触式破岩、微小孔眼直径以及套管内超短半径90°转向的特点,尚无相关轨迹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