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体Cr(Ⅵ)、Cu(Ⅱ)污染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很多学者研究的焦点,也研发了多种方法对含Cr(Ⅵ)、Cu(Ⅱ)重金属废水和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和修复,其中吸附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随着纳米技术的日趋完善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纳米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新材料也开始应用于吸附领域,并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制备了赤铁矿(α-Fe2O3)纳米粒子和通过在羧化的MWCNTs溶液中水解硝酸铁[Fe(NO3)3]合成了一种新颖的纳米复合材料α-Fe2O3/MWCNT。运用TEM、BET、Zeta电势及XRD对这些纳米复合材料进行表征,α-Fe2O3/MWCNT表征显示,附着在MWCNTs表面的α-Fe2O3纳米粒子的数量分别为0.07和0.5g/g α-Fe2O3/MWCNT、粒度大小分别为5.9(±1.1)和8.9(±1.5)nm)。在合成过程中通过调控Fe(NO3)3水解量达到控制沉积在MWCNTs表面的α-Fe2O3纳米粒子的数量和大小,其直径随沉积在MWCNTs表面总铁质量的增加而增加。采用批量吸附实验,研究了功能化的MWCNTs、α-Fe2O3、α-Fe2O3/MWCNT分别对水中Cu(Ⅱ)和CrO42的吸附性能,探讨了溶液pH值和溶液的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MWCNTs或是自由悬浮的α-Fe2O3相比,α-Fe2O3/MWCNT吸附Cu(Ⅱ)和CrO42-的质量标准化浓度最大。纳米复合材料吸附能力提高是由于附着在MWCNTs上的α-Fe2O3比悬浮液中大量聚集的α-Fe2O3比表面积更大。相比其构成的自由悬浮的Fe2O3和MWCNTs,α-Fe2O3/MWCNT对Cu(Ⅱ)和CrO42-的吸附因pH不同而吸附量不同,表明固定化的α-Fe2O3纳米粒子具有相对独特和增强的表面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