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姜黄素在水中溶解度较低,且口服吸收效果不佳,导致其生物利用度较低,影响了其临床疗效,因此近年来研究人员从提高姜黄素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入手,通过将其载入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原位凝胶等缓释载体内,以期改善其临床疗效。本研究的目的是研制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干粉吸入剂,并对其理化性质和初步稳定性进行评价。采用伪三元相图对影响微乳形成的三因素(乳化剂、助乳化剂和Km)进行考察后确定微乳的优化处方。在此基础上,将热微乳分散于冷水相中分散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单因素初步筛选后(不同的乳化剂、不同的脂质材料和用量、冷水分散相温度和热微乳注入温度),以包封率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并验证其包封率、粒径分布和多分散系数。确定65℃由硬脂酸、吐温-80、无水乙醇、Km=1:4所制得微乳最佳。固体脂质纳米粒的优化条件为姜黄素投药量为50mg、硬脂酸的用量为0.5g、冷水相温度为2℃、微乳保温温度为65℃,所得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为87.73%、载药量为7.72%、粒径156.9±2.2nm、多分散系数为0.480,平均Zeta电位为-24.8mV[1]。然后分别采用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制得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干粉,对两种干粉复溶后的性质和对体外有效部位沉积率的影响初筛后,进行单因素考察本品处方(乳糖-干粉比例和单剂量每粒胶囊装量),并验证其优化后的平均粒径、水分、含量均匀度、体外有效部位沉积率和排空率。喷干和冻干干粉的体外有效部位沉积率分别为29.98%和15.69%。优化的单剂量处方为Cur-SLN干粉-乳糖(1:1)混合物50mg,第三组分乳糖10mg填充于4号胶囊中。所制备得到干粉平均粒径为3.35μm、水分4.57%、含量均匀度合格、体外有效部位沉积率为28.73%、排空率为95.17%。建立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干粉吸入剂中姜黄素的分析方法。对本品的粉体学性质(粒径大小及分布、溶解性、引湿性及吸湿曲线、流动性和水分)和制剂质量性质(含量均匀度、排空率和体外有效部位沉积率等)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长期、加速和影响因素试验,评价本品的初步稳定性。姜黄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干粉吸入剂的优化工艺制得干粉平均粒径为3.35μm、临界相对湿度约为70%、平均休止角24.03°、水分为4.57%、排空率95.17%、有效部位沉积率为28.73%。本品对光照及单纯的高温较为稳定,体外有效部位沉积率(二级分布)在RH75%时放置10d,约有5%左右的下降;而在92.5%的相对湿度条件下放置5d后,部分胶囊壳出现变化且吸湿增重率超过10%,根据实验结果,其应储藏在干燥且密闭的器皿中。加速试验结果表明本品对湿热不够稳定;长期试验放置9月稳定性良好。我们所制备的固体脂质纳米粒干粉吸入剂具有良好的雾化性能,各项指标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对干粉吸入剂的要求,通过摸索处方及工艺,得到的干粉吸入剂既可满足在肺泡上皮区域沉积的要求,又可使纳米粒维持一定的包封率,以达到在肺内缓释的目的。工艺验证结果表明本品制剂工艺稳定,质量可靠。因此推测本品符合吸入给药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