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广告无处不在。然而,由于人们的需求层次不同,同时受其它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抓住消费者的心对于广告商来说显得越来越难。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广告商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中庸之道进行广告宣传。这种“中庸”往往具体体现在广告中出现的模糊性词句上。
自从美国的L. Zadeh 教授于1965年提出著名的模糊理论后,一系列新兴学科,诸如模糊语言学、模糊数学、模糊逻辑学、模糊心理学、模糊修辞学等在国外相继应运而生;在国内,伍铁平教授等学者也对模糊词语、模糊语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对广告语中出现的模糊性词句进行了探讨。
在本文的第一章中,笔者对广告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广告的定义、功能、原则和特征。对于模糊学在国内外的兴起和发展,笔者也进行了历史性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对于广告的模糊性,笔者给出了界定,同时分析了广告中出现模糊性词句的原因。
文章的第二章主要讨论了广告的模糊性如何得以体现。广告语的模糊性可以通过一些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来实现。常见的模糊性词语有:描述性形容词及其比较级和最高级、数量词、时间词、频度副词和其它一些具有模糊性的动词等。这些词都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既能吸引消费者又容易被消费者理解接受并产生联想,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语的模糊性也经常体现在模糊性句式的运用上。这些模糊性句式包括独立句、未完成句等。辞格的运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广告语言的模糊性,从而给消费者带来想象的空间。常见的此类辞格有暗喻、双关、反语、夸张、移就等。本文将针对其中一些辞格在英汉广告中的运用进行具体的阐述与分析。
本文的第三章围绕广告中模糊性词句的翻译展开。从一定意义上说,广告翻译的优劣对于商品销售的成功与否意义重大,尤其是出口海外的商品。而广告语中模糊性词句翻译的好坏与整则广告翻译的成败也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有必要针对广告中出现的模糊性词句的翻译进行研究以期找到适用的翻译策略。经过探讨,德国功能派理论对广告中出现的模糊性词句的翻译可以起到切实可行的指导作用。德国学者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目的论对很多实用性文体有着指导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和广告中模糊性词句的翻译结合起来进行具体翻译策略的探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以目的语文本及目的语文化为导向,强调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办法,在应用于广告中模糊性词句的翻译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第四章中,以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其它因素,笔者尝试着找到了适合广告中模糊性词句的翻译的可行性策略。大体上,可以有三种具体策略。第一种也就是最常用的一种,将源语广告中的模糊性词句翻译成目的语中与之完全对应,同样具有模糊性的词句;第二种则是将源语广告中的模糊性词句删除;最后一种则是在源语模糊性词句传递的信息基础上添加一定的模糊性词句,以期目的语广告取得和源语广告同样的效果。
最后,笔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