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内液体超负荷在长期维持性透析患者中很常见。它是患者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如何评估患者体内水合状态以及客观的调整透析干体重仍然不确定。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超声在量化体内水分中的作用。我们纳入35名血液透析患者,分别在透析前后使用肺部超声(B线数)、胫前皮肤组织厚度(TT),心脏功能指标(EF%、E、A、E/e’)和下腔静脉直径及塌陷率(IVCe、IVC塌陷率%)等方法进行评估。我们比较了这些超声参数与超滤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尝试对随后的透析进行前瞻性调整。结果,在超滤期间血管外及血管内水分均减少,其中透析前后肺部B线的中位数(10;0~42条vs.4;0~30条,P<0.001);左室EF范围(64.86±8.04%vs.65.77±8.08%,P<0.001);二尖瓣血流速度E(0.83±0.23 m/s vs.0.70±0.20m/s,P<0.001),A(0.93±0.28m/s vs.0.89±0.23 m/s,P<0.001)和E/e’(12.47±4.92 vs.10.37±4.0,P<0.001);呼气末IVC直径IVCe(17.51±3.33 mm vs.14.26±3.45 mm,P<0.001);右侧胫前皮肤组织厚度(2.86±1.36 mm vs.2.43±1.24 mm,P<0.001)。我们发现,超滤量与B线评分相关性最强(β=-3.340;P=0.003),即使对年龄和性别进行调整后。另外,参数间分析显示,透析后的B线评分与左心室射血分数EF(r=-0.393;p=0.019)和TT(r=-0.447;p=0.007)显著相关。根据之前的结果,我们把前一次透析后B线数>6条的病人(干预组,n=10)以及新募集的10名慢性透析病人(对照组,n=10),纳入下一次透析超滤量调整试验。我们对所有干预组患者的超滤量在临床预估基础上每人增加0.2L。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能很好地耐受,没有出现任何低血容量症状,而且干预组的透后b线数明显少于对照组(8.9±5.4条vs.12±6.9条),即使对两组透前B线数进行调整后,干预组透后B线数仍比对照组少2.562条(9.2±1.31条vs.11.7±1.31条)。总的来说,超滤量与肺水量(B线数)相关性最好,与心脏功能指标(EF%、E、A、E/e’),IVC直径及IVC塌陷率或胫前皮肤组织厚度TT相关性不明显。而且,小幅度调整超滤量(增加0.2L)后,体内残余水负荷被进一步清除,患者均可良好耐受。所以,肺部超声可作为慢性维持性透析患者超滤量评估及调整的有用客观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