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散文及文体的认识总体上还处于泛文学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文章”的概念虽然包括较广,“散文”也未有清晰和统一的界定,但他们对于散文作品中具有审美意义的一些特点,如散文的抒情之美、语言风格之美、声韵之美已有较明确的认识。这较之前代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散文之美的发现,这既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批评的自觉,也说明此时期的关于“文”的特质和创作要求的观点是大体趋同的。魏晋南北朝散文体制批评是规范性与超规范性的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批评家在总结和归纳前人创作实践时,确立了各种散文文体体制的基本规范,对文体结构追本溯源、细致分析,对形式主义文风的矫正和对审美情趣的正确导向,显示了自觉的散文文体规范意识。同时批评家认识到散文文类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变化规律,重视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体制写作的关系,这又显示了其超规范性的一面。散文体制批评中的规范性与超规范性的统一既代表特定时代的批评特征,也使得散文体制论的构建趋于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风格批评突出了对创作个性与散文作品风格的关系的探讨。主体构成中创作个性的意义被真正发现,意味着散文批评从重视散文的外部功用到内部本体特征的转变。魏晋南北朝散文风格批评既继承了文质并重的传统又在散文的审美性的认识和风格类型的构建上进行了创新。特别是刘勰开创的散文风格形态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文体概况进行梳理,从目录分类学和文学风格学两个方面考察魏晋南北朝散文文体论的缘起、发展。第二部分对魏晋南北朝“散文”的概念进行辨析,在不同的文体观念和文体划分中,区分散文与“文”、散文与“笔”的关系,认为这一时期“纳笔于文”的实质是将“笔”中的审美特质提炼出来归为文学的范畴,是将一般散文与文学散文分开,试图将实用散文中的具有文学性的一部分划到文学散文范畴之内。此部分还进一步对此时期散文文体批评中散文之美的发现,进行综合而深入的研究。第三部分从散文体制批评中的规范性与超规范性、散文风格批评的整体趋势和主要指向两个层面,考察散文文体批评在此时期的审美特征及其重要意义,并由此阐发魏晋南北朝散文文体批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