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氟喹喏酮类的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1_41004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氟喹诺酮类是第一个完全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由于该类药物对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及厌氧菌都有极强的抗菌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临床抗感染治疗。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呈现出很高的耐药性。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迄今为止,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药物作用靶位点的改变和菌体内药物浓度的降低,后者又可以由细胞外膜孔道蛋白的丢失和外排泵系统的表达引起。这两类耐药机制都是由染色体基因突变引起。氟喹诺酮类的作用靶位有2个,DNA回旋酶及拓扑异构酶Ⅳ。DNA回旋酶由两个OyrA亚基、两个OyrB亚基组成;拓扑异构酶Ⅳ由两个ParC亚基、两个ParE亚基组成。GyrA和ParC亚基负责脱氧核糖核酸的断裂和重接,GyrB和ParE亚基含ATP水解酶,在前者松解超螺旋时供能。编码靶酶的基因分别为gyrA/gyrB/parC/parE,这些基因的点突变有可能引起耐药。此外1998年,可水平传播的氟喹诺酮类耐药首次被发现,在质粒上被发现的qnrA基因就是导致这种耐药的遗传因子,随后qnrS、qnrB相继被发现,揭示了质粒介导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的存在。为了解本地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氟喹喏酮类的耐药性及其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喹喏酮类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我们对2005年1月—2005年1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104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用MIC琼脂稀释法做药物敏感试验,分析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氟喹诺酮类的耐药性;用接合实验了解是否存在水平传播的氟喹诺酮耐药性传播机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gyrA/gyrB/parC/parE基因进行扩增,并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双向测序,分析上述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联系;PCR检测qnrA、qnrS、qnrB、aac(6’)-Ib基因,探索本地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耐药机制。结果显示,104株大肠埃希菌中,93株对环丙沙星耐药,91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93株对莫西沙星耐药,耐药率分别为89.4%、87.5%、89.4%。104株中有78株符合供体菌的标准,结果有2株接合成功,其接合率为2.6%。PCR扩增高耐菌株gyrA/gyrB/parC/parE基因,获得目的片断,测序结果显示存在gyrA/parC基因位点突变。90株大肠埃希菌中7株检出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A、qnrS、qnrB基因。研究表明,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十分严重;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耐氟喹诺酮类药物机制复杂,不仅存在gyrA/parC基因喹诺酮类耐药热点区域点突变、同时存在质粒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机制和氟喹诺酮耐药性的水平传播机制。在临床抗感染治疗时,应调整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以减少其耐药性的产生。
其他文献
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对结构进行限额设计,是目前建设单位对设计单位的要求。因而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限额设计的要求下,设计人员有两个趋向:一是设计尽量满足设计
通过分析计算机系统网络数据处理相关程序的访存行为、局部性特点和系统交互等问题,指出在高速网络环境下传统处理器网络子系统设计存在很大缺陷,并进一步提出一种基于软硬件
本文对汉字的形声组合进行探讨,总结出了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汉字形声字,亦能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结
本文通过对苏州地区几所高等院校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剖析,来分析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与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变革的不相适应状况,并以苏州市职业大
<正>汽车市场的有效竞争直接影响产业格局、技术进步与消费者福利,因此,汽车业竞争规则倍受欧美韩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关注。2008年《反垄断法》生效以来,我国汽车市场的限制竞
城市社区居委会直选是我国基层民主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在近几年的城市选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与以往的社区居委会间接选举以及户代表选举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城市基层民
高中生物学教学离不开习题的编制和选用,而目前普遍缺乏较为完善的习题资源库。应高中生物学教师实际教学所需,本课题就高中生物学动态习题资源库的构建和合理应用做相关研究
亚当·斯密不仅是十八世纪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深邃的经济伦理思想虽历经百年仍绽放异彩,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其思想进行不断
古今中外,有诸多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曾对人的发展问题作过探讨与论述,其中不乏精辟之见,但终因历史的、认识的和阶级的局限,未能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到了近代,马克思和
本文通过探讨先秦时期巫术与教育的关系,追寻教育发展的源头,分析了巫术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站在教育发展的角度,把巫术看作一种与教育紧密相关的文化现象来重新加以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