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新诗与民间文化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u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新诗在生成、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西方的、古典的,也有来自本土的民间资源。其中来自本土的民间文化形态在这一进程中始终相伴相生、时隐时现,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论文就是从民间文化的角度进入新诗本体研究,详尽分析民间文化在参与现代新诗建构中的作用和重要文学史意义。   从宏观上来看,现代知识分子对民间意义的发现,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和借鉴,直接加速了新诗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功能与形态。具体来说,新诗与民间文化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影响了诗人的主体性追求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审美观念,由此也带来了诗歌题材内容、精神和文体形式等方面的变化。因此,本论文就是从这些要素出发,详尽分析民间文化究竟影响了新诗的哪些变化,民间文化究竟起了多大作用。   本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五章:   第一章首先界定了“民间文化”的概念并与相关概念进行区别与联系,然后论述了现代新诗民间化的渊源和发生背景。现代新诗与民间文化的密切关系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发生背景,探究这种渊源和背景,可为研究现代新诗与民间文化之关系提供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   第二章论述了现代诗人在民间化潮流中几种不同的民间理念。一种是文化与启蒙的民间理念,主要以“五四”时期的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为代表;一种是“革命”诗人的民间理念,这部分诗人倾向民间的目的是为了革命的宣传,为了唤醒民间沉睡的力量;还有就是抗战时期诗人的民间理念,其目的在于团结民众,共同抗日;最后,还特别提到部分诗人利用民间资源纯粹是从艺术的角度,只是从诗歌创作本身出发的民间理念。   第三章论述了民间文化影响下的诗歌的主题和审美形态。分析了民间倾向的新诗在主题和内容的选择上的民间特性,并突出了诗人的民间情怀,还着重研究了民间自由自在的精神对新诗审美形态的影响,最后分析了神话与传说在新诗中的传承和变异以及它们所具有的时代和文化意义。   第四章探讨了新诗在形式方面所受的民间影响。主要从现代新诗对民间语言的利用和现代诗体建设所受民间文化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此外,还专门对受民间文化影响最大的叙事诗体进行专节探讨。   第五章探讨了民间文化对新诗创作的深远影响和深刻启示。新诗的民间化既为新诗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当代诗歌。深刻地反思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为新诗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其他文献
《韩诗外传》是西汉三家诗中惟一流传至今的作品,在诗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此书之中包含众多小故事,且内容深厚,人物鲜明,具有一定的叙事文学价值。但时下学界
刘鹗,字铁云,号鸿都百炼生,1857年(咸丰七年)诞生在江苏六合,1909年(宣统元年)卒于新疆迪化,享年52年,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知识的介绍均有所贡献的小说家、诗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站在大艺术的立场上,旨在以一种跨艺术门类的思维方式,通过梳理文学与音乐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上的共性关系,把握两者作为艺术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所具有的“家族相似性”,进而突
本文以三国魏王肃的《孔子家语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纵向对比考察了王肃注的注释特色、释义特点,并对王注中的部分词语进行了考释校勘。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概述王
西方语境中的“the Other”被译为“他者”,在当下的汉语学术界被广泛使用,但现有的研究多流于表面化的批评术语借用,笔者认为这种借用是缺乏学理推敲的。本选题以“他者”作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凭借《大地》三部曲等中国题材作品而获得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这引起了国内外诸多评价。比较而言,赛珍珠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得不到重视,而中国对于她的接受则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