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材料改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性能的研究

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阻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倍率、循环和安全等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本论文从碳材料入手,通过多种方式来改善目前正极材料所面临的导电性问题。通过材料导电性的改善来提高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并同时研究了半电池和全电池体系下表征材料循环性能的差异,指出半电池评测材料性能时存在的局限性。研究了不同前驱体碳源及其比例对碳包覆磷酸铁锂材料倍率、循环和低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PEG/β-CD混合物为碳源的产物表现出了最大的比表面和最好的倍率、循环以及低温性能。进一步通过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谱等分析手段证实了PEG/β-CD混合物作为碳源能够有效降低复合材料的电荷转移电阻、提高锂离子扩散系数,从而改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二茂铁辅助煅烧法制备LiFe0.6Mn0.4PO4/C复合材料。研究表明采用二茂铁辅助煅烧法制备的Li Fe0.6Mn0.4PO4/C复合物具有更为规整的碳层结构和更高的电导率,从而表现出了更好的倍率和循环性能,60℃下3 C循环100周容量保持率能够达到96%,远优于未使用二茂铁辅助煅烧的LiFe0.6Mn0.4PO4/C复合材料。以碳纳米管作为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导电添加剂,并研究了碳纳米管在正极浆料中的分散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官能团数量、分散剂分子量等是对碳纳米管分散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含有分散性较好、电子电导率较高的CNT的电极材料具有最小的电荷转移阻抗和最优的电化学性能的发挥。通过在空气中热处理制备了交联聚丙烯腈包覆的钴酸锂,有效避免了碳热还原反应对钴酸锂表层结构的破坏。并且比较了交联聚丙烯腈包覆、未包覆和氧化铝包覆的钴酸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交联聚丙烯腈包覆层更加有利于抑制钴酸锂材料表层与电解液之间的副反应,减缓了电荷转移阻抗的增加,从而提升了钴酸锂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的循环性能。采用一步法合成了均匀钨包覆的NCM 523团聚体,在半电池和全电池两种体系下研究了钨包覆对NCM 523团聚体的循环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钨包覆样品在半电池测试中其循环容量保持率相对于未包覆NCM 523样品显著改善。但在全电池测试中,钨包覆样品循环性能却快速降低。这可能和有机电解质的副反应和Li2WO4包覆层的溶解,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在石墨负极中的活性锂离子有关。
其他文献
<正> 回族是中国以伊斯兰教为纽带,经过数百年时间的融合发展而于元末明初形成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全国目前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的信仰
从受托责任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需要先分别探讨公司治理与受托责任、内部审计与受托责任的关系。一、公司治理:确保受托责任系统有效运行的制度安排公司治理
分析了喷吹颗粒镁脱硫的热力学、动力学以及影响脱硫率的各种因素,指出要提高铁水脱硫效果,镁颗粒粒度组成应以0.6-0.9mm为主,应尽可能加大喷枪插入深度,同时选择合理的喷吹压力和
《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民办学校与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公司在退出机制方面是否完全同一,又是否存在不同之处。这是分类管理背景下民办学校退出
为妥善解决酸焦油的综合利用与处置问题,采用真空蒸汽蒸吹回收轻油。再采用聚合反应法固化处置,得到沥青状不粘性易碎固体聚合物,进行配煤炼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分别配用0.2%、0.5
摘要:针对目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开放实验内容、开放实验准备工作和开放实验室等方面探索了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操作平台,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51-02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
小微企业每年解决全国70%的新增和再就业人数、完成全国80%的新产品开发、缴纳全国50%的税收、创造全国60%的生产总值,却只能得到商业银行6%~9%的信贷额度,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始终困扰
山东鲁耐窑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是通过对山东耐火材料厂的生产经营性资产改制重组成立的。2006年,鲁耐窑业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员工收入分别是2000年的4.8
提升人力资源效率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永恒话题,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重要举措之一。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市场竞争环境更趋激烈,并且劳动力成本也逐年快速上升,通过提升人力资
心理健康标准一般有三种依据:医学标准、社会标准、统计学标准.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制定,应该既考察适应状况,又能考察发展状况.从教育的社会价值及个人价值,特别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