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诗歌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的必要补充,沦陷区文学,特别是沦陷区诗歌创作在回避政治混乱、战争阴霾、民族危亡等重大主题后,更多倾向于个人抒发,描绘出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生存困境以及无法言说的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沦陷区诗歌是有必要的。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为钱理群教授主编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借鉴上,本论文从沦陷区诗歌的创作环境所造成的言说困境入手,对诗歌的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探讨沦陷区诗歌的价值意义。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沦陷区诗歌创作概况以及学界对沦陷区文学及诗歌研究的研究情况,简单地说明研究沦陷区诗歌的意义。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言说的窘境”主要探讨和分析了沦陷区诗歌创作时的背景、作家心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采取高压政策,不仅对政治、军事进行统治,而且对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残酷的压制。相对于抗战时期的国统区与解放区来说,沦陷区创作环境是极为严苛的,“言”与“不言”制约着作家创作,但是正是这种言说的窘境,使得诗人将创作的视角由“大我”转成“小我”,发掘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永久人性”,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式和内容以及其创作的特点和价值。第二章“沉重的独语”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提炼出沦陷区诗歌在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性,本章在结合沦陷区诗歌创作的背景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对沦陷区诗歌的内容以及艺术特点做了研究分析。主要从沦陷区诗歌体现的“写实主义”倾向与诗歌的“现代派”路线以及诗歌“古典主义”情调三方面方面来展现沦陷区诗歌的特点,由此引出沦陷区诗歌创作对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生存窘境、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第三章是“旷野的回响”,这一章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寻找沦陷区诗歌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从北京诗人群体、长诗及“史诗”创作和沦陷区诗歌与解放区、国统区诗歌的关联以及与五四时期诗歌的关联来说,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寻找其价值和意义;二是从对当代的影响来说,虽然由于政治以及自身的因素,沦陷区诗歌对于当代诗歌创作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我们在一些著作中还是看到了沦陷区诗歌对当代诗歌的影响,特别是吴兴华的诗歌以及其诗论对港台地区的影响。以此说明沦陷区诗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结语部分主要对沦陷区诗歌创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沦陷区诗歌创作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