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诗歌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ys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诗歌创作,在很长一段时间未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作为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的必要补充,沦陷区文学,特别是沦陷区诗歌创作在回避政治混乱、战争阴霾、民族危亡等重大主题后,更多倾向于个人抒发,描绘出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生存困境以及无法言说的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沦陷区诗歌是有必要的。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为钱理群教授主编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诗歌卷》,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借鉴上,本论文从沦陷区诗歌的创作环境所造成的言说困境入手,对诗歌的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探讨沦陷区诗歌的价值意义。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沦陷区诗歌创作概况以及学界对沦陷区文学及诗歌研究的研究情况,简单地说明研究沦陷区诗歌的意义。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章“言说的窘境”主要探讨和分析了沦陷区诗歌创作时的背景、作家心态。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采取高压政策,不仅对政治、军事进行统治,而且对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残酷的压制。相对于抗战时期的国统区与解放区来说,沦陷区创作环境是极为严苛的,“言”与“不言”制约着作家创作,但是正是这种言说的窘境,使得诗人将创作的视角由“大我”转成“小我”,发掘出“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永久人性”,由此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方式和内容以及其创作的特点和价值。第二章“沉重的独语”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提炼出沦陷区诗歌在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特殊性,本章在结合沦陷区诗歌创作的背景及其发展的基础上,对沦陷区诗歌的内容以及艺术特点做了研究分析。主要从沦陷区诗歌体现的“写实主义”倾向与诗歌的“现代派”路线以及诗歌“古典主义”情调三方面方面来展现沦陷区诗歌的特点,由此引出沦陷区诗歌创作对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生存窘境、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第三章是“旷野的回响”,这一章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寻找沦陷区诗歌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从北京诗人群体、长诗及“史诗”创作和沦陷区诗歌与解放区、国统区诗歌的关联以及与五四时期诗歌的关联来说,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寻找其价值和意义;二是从对当代的影响来说,虽然由于政治以及自身的因素,沦陷区诗歌对于当代诗歌创作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我们在一些著作中还是看到了沦陷区诗歌对当代诗歌的影响,特别是吴兴华的诗歌以及其诗论对港台地区的影响。以此说明沦陷区诗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结语部分主要对沦陷区诗歌创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沦陷区诗歌创作中的不足。
其他文献
本文以汪曾祺的京剧剧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汪曾祺不同时期的小说作品,在对其京剧作品进行分期的基础上,以其小说文本创作到京剧剧本创作跨文本写作方式的独具特色为切入口,论证
魏晋玄学与朱熹理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两大思想潮流,它们有着极强的哲学思辨和系统义理,尽管中间相隔数百年,然玄学之“本末”、“体用”、“言意”、“动静”、
本文以明代温州府的作家为主要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有明一代温州作家全面的考察研究,包括对作家生平著述的考察和文学作品的研究,描画出明代近300年温州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地
辽代文学处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低谷,前人对辽代文学的评价往往是略而不提,或一带而过,辽代文学的研究长期处于冷寂状态。二十世纪以来,对辽代文学的研究开始打破长期冷清的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BEAM方案预处理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松原市中心医院2011-01—2014-01收治的3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作
神秘性书写和神秘性语境的有意味营造,是贾平凹长篇小说引人注意的特征之一。这种神秘性书写选择在贾平凹长篇小说里的有意味呈现,是与贾平凹的创作追求分不开的,也与贾平凹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民主和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尤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已经得到了学者们比较广泛的探讨,但马克思的消费异化思想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是生产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资本主义自由竞
竹枝词本是肇始于中古的巴渝民歌,入乐演唱,伴舞和声。至中唐,以刘禹锡为代表的诗人对此进行了拟作,创制了文人竹枝词。此后,文人对竹枝词的创作实践从未间断,绵延千年,这使得目前留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剧作家,夏衍自己创作了大量文学剧本,当然也就形成了其独特而又丰富的艺术风格。在戏剧方面,主要是抗战剧作,总体上呈现出自然清新、简约含蓄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