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乳化原油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henbuxiax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次采油中普遍存在乳化现象,原油乳化形成的水包油乳状液可降低原油粘度,油包水乳状液可增加扫油面积,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但是关于乳状液的研究一般针对化学驱,本文在实验室内利用铜绿假单胞菌WJ-1作用于新疆原油,发现微生物作用原油可以形成稳定的乳状液。因此微生物驱油过程中乳状液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而且新颖的课题。本论文通过对生物乳状液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主要针对生物乳状液的形成机理以及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研究。1、铜绿假单胞菌WJ-1利用原油为碳源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鼠李糖分子在油水界面的定向吸附降低了单位面积上油水界面能,防止液滴自发聚并引起的动力学不稳定性,使体系的乳化易于自发。同时,乳状液液滴半径减小增加了油水界面积,从而增大了菌体与原油的接触机会。鼠李糖分子的亲水亲油结构,使得鼠李糖分子可以定向吸附在油滴表面形成稳定的表活剂胶束,通过外围的亲水基团,在水相中增溶原油,不仅提高了原油的可利用性,同时也增加了乳状液的稳定性。2、菌体因为自身亲水亲油性在油水界面上吸附,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网状结构,增强了油滴界面膜的机械强度,阻碍液滴破裂;与邻近油滴之间形成空间阻碍的屏障,阻碍油滴聚并,增加乳状液稳定性。3、配制不同营养剂(糖蜜)浓度的原油乳状液,通过对比得到糖蜜浓度在0.3%至0.5%范围内时原油乳状液乳化程度最好;在不同含水率和鼠李糖脂纯品共同作用下,鼠李糖脂浓度高于临界胶束浓度(0.02g/L)时,原油乳化程度随鼠李糖脂浓度和含水率呈正相关;微生物介导的原油乳化是微生物菌体和代谢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在含水率为90%的情况下才出现最佳乳化状态;实验还发现,在一定表活剂浓度条件下,生物表面活性剂介导的乳化同样符合相体积理论,即当含水率低于20%,水包油型乳状液有转化为油包水型乳状液的趋势。
其他文献
搞要:目的了解上海市华漕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血脂异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高血脂及其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2014年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健康体检,对8 340名老
目的比较经口气管插管状态下口插胃管与鼻插胃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90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两种插胃管方法从平均置管时间、恶心发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三方面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理论系统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网络等外部环境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构建家庭环境-社区管理部门、高校环境-教育管理部门、社会环境-政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从新时代图像化世界中找到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合点,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
对全国人大代表王晓洁来说,今年3月8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她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有幸和总书记握手,很高兴,过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妇女节!”王晓洁代表激动地说,“总书记对山
报纸
活动理论认为丰富的活动有益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改善,但当前老年人群体的活动参与呈现出男女失衡的状况,男性长者的活动参与水平明显低于女性长者。本研究基于对W福利院老年
<正>目的探讨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点,标准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及多次小睡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在发作性睡病诊断中的应用,提高临床医
期刊
为了多维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及信息获取能力等核心素养,以具体实验为例,探讨结构性思维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综合应用。教学实践表明:结构性思维可
近几年我国煤矿多发生重大煤矿透水事故,因此研究了基于ISM和AHP的煤矿透水事故影响因素,从人的因素、管理因素、自然因素、物的因素4个层面建立煤矿透水事故的影响因素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