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森林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和最活跃的界面层,林冠结构是影响森林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小兴安岭典型阔叶红松林大面积固定样地(9hm~2)为对象,调查所有DBH≥2cm个体的树高,并对高度>10m的个体进行冠幅调查,绘制树冠图,得到主要组成树种的树冠斑块图以及每个斑块下幼树的分布情况。本文研究阔叶红松林主要组成树种树冠基本结构,树冠斑块下幼树分布,并采用点格局方法分析凉水典型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树冠和幼树的空间格局以及树冠与幼树的空间关联,从树冠角度探讨阔叶红松林种群分布格局及树冠对幼树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了解阔叶红松林的自然调控机理和经营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组成树种的树冠在4个高度层的分布不同,红松树冠数量占整个林冠层树冠数量的92.2%,枫桦、红松、冷杉和水曲柳树冠的分布随高度增加呈单峰型,花楷槭、裂叶榆、青楷槭、五角槭和紫椴幼树的分布密度则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红松树冠斑块覆盖面积最大,占样地面积的30.8%;花楷槭和青楷槭树冠斑块的覆盖面积随高度的增加呈单峰型,其他树种树冠斑块覆盖面积随树高的增加而递减;从面积来看,裂叶榆树冠的平均面积最大,红松的树冠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枫桦、冷杉和水曲柳树冠的面积分布呈“L”型;其他树种表现为单峰型,样地内林隙斑块数量随面积的增大逐渐减少。所有树种树冠面积与胸径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枫桦、水曲柳和裂叶榆树冠面积与胸径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而其他树种相关性较低(r<0.7)。花楷槭与青楷槭树冠面积与树高相关性不显著(p>0.05),其他树种树冠面积与树高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相关程度不高(r<0.7)。槭类树种在阔叶红松林中的更新较好,在绝大多数树种树冠斑块下的分布都最多。红松、冷杉和水曲柳幼树在所有树冠斑块以及林隙下的分布密度都最小,根据聚类分析结果,青楷槭和花楷槭树冠下树种分布与其他树种树冠斑块下树种分布差异较大。红松、冷杉、五角槭、紫椴树冠及林下层幼树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聚集型分布,主要组成树种的幼树在红松、冷杉、五角槭、紫椴树冠下的空间关联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