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慢性稳定型心绞痛(CSAP)患者的经穴压痛阈与健康人的差异,探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经穴及触诊敏感点的压痛敏化特征及分布规律,分析压痛敏化现象与疾病的相关性,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针灸临床选穴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成都市197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126例健康受试者进行经穴及敏感点的触诊,并采用WANGNER压痛仪进行压痛阈检测。经穴选取内关、神门等13个CSAP相关经穴,敏感点在手、胸及背部进行探查。统计触诊敏感数量、分析压痛阈测量值以观察CSAP患者相较于健康受试者的变化特征;采用ROC曲线以通过确定压痛敏化诊断界值的方式计算各经穴的压痛敏化率来判断经穴是否发生压痛敏化,并以此来分析CSAP患者的穴位压痛敏化是否具有普遍性;将不同部位、不同经脉的经穴以及不同区域的敏感点进行合并分析,计算平均测量值和压痛敏化率以探索压痛敏化的空间分布规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压痛敏化现象与年龄、性别及心绞痛发作时的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CSAP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各经穴触诊情况比较CSAP患者各经穴触诊敏感率均高于健康受试者,触诊敏感差异率位列前三位的穴位为内关(34.06%)、心俞L(32.83%)、心俞R(29.80%)。2.CSAP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经穴压痛阈分析(1)CSAP患者所有检测经穴压痛阈值均低于健康受试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CSAP患者经穴压痛阈下降。(2)采用ROC曲线确定敏化诊断界值,曲泽、内关、少海、阴郄、郄门、巨阙、极泉、心俞R、厥阴俞R等穴压痛阈截断值界定效果较好,曲线下面积AUC>0.7,Youden指数>0.32。(3)患者各检测经穴的压痛敏化率均大于健康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AP患者的穴位压痛敏化率为50%~90%,压痛敏化率最高的前五位经穴为极泉、少海、内关、阴郄、神门。患者与健康人绝大多数经穴的敏化差异率大于30%,敏化差异率最高的前三位经穴为内关、阴郄、少海。3.CSAP患者压痛敏化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部位的压痛敏化率以上臂部最高,达81.63%,背部较低为53.57%;敏化差异率以上臂部最高,达41.15%,背部最低为28.17%。(2)不同经脉的压痛敏化率以手少阴心经最高,达85.20%,足太阳膀胱经较低为53.57%;敏化差异率以手厥阴心包经最高,达47.33%,足太阳膀胱经较低为28.17%。(3)不同区域敏感点的分布特征:背部敏感点的压痛阈高于手、胸部。手臂:以上臂部触诊敏感点最多,占手臂敏感点总数的64.35%;胸部:乳头水平线上部敏感点数量高于下部,占胸部总数的74.79%;背部的敏感点以T1-T3两侧肩胛骨之间与T3-T5棘突水平线间分布相对较高,呈“⊥型”区域分布,总占比为61.50%。触诊敏感率由高到底排序为:上臂>前臂>背部>胸部;手臂尺侧>桡侧。4.穴位压痛敏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将年龄、性别、VAS评分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各穴位压痛敏化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性。性别为郄门(OR=0.388,P=0.017)、曲泽(OR=0.420,P=0.023)、膻中(OR=0.370,P=0.010)、巨阙(OR=0.447,P=0.014)的影响因素,女性敏化率高于男性;VAS评分为郄门(OR=0.834,P=0.031)、曲泽(OR=0.834,P=0.028)的影响因素,VAS评分低的患者敏化率高。结论:1.与健康受试者比较,CSAP患者相关经穴的触诊敏感率均增高,压痛阈值均降低,敏化率均增高,表明穴位压痛敏化现象普遍存在。2.内关穴的触诊敏感差异率和敏化差异率皆为最高,表明内关与CSAP压痛敏化的特异性关系较其他相关经穴好,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穴位压痛敏化的优势穴。3.CSAP患者穴位压痛敏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所在经脉和部位有关。与任脉、膀胱经相比,心经、心包经更易发生压痛敏化;与胸、背部相比,手臂更易发生压痛敏化;手臂尺侧比桡侧更易发生压痛敏化;背部以T1-T5棘突间“⊥型”区域更易出现压痛敏化。4.CSAP患者穴位压痛敏化可能与性别及发作时的VAS评分等影响因素相关。女性、VAS评分低的CSAP患者更易发生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