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流动数量逐渐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的人口流动,表现为大量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农业流向工业和服务业,由中、西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地区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所导致的人口大量流动,必然带来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在短期内影响输出地经济生产中劳动投入的数量、性质、比例与分布,在长期内通过各种影响经济生产的其他因素,如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等,对输出地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本文从以上背景出发,以中国安徽省北部的皖北地区为例,研究人口流动及其对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文章首先从人口流动机制、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影响两个角度总结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学术界关于经济增长的既有理论,之后结合中国人口输出地的相关经济和人口特征,从经济生产中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人口流动如何导致输出地实物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输出地经济发展。本文的分析认为,人口流动在短期内将传统部门的剩余生产力转移到资本部门,提高了输出地经济生产劳动效率,同时将部分人口转移到其他地区,减少了当地的人口基数,从生产和转移两个方面提高了人均产出;而在长期内,人口流动提高总需求,降低资本价格,从而提高生产中的实物资本存量,并通过“激励效应”在经济发展初期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最后通人口回流以及带动产业升级来提高生产中的技术水平,在长期内均推动了输出地经济的发展。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口流动对输出地经济发展影响模型。并以皖北地区为例,通过分析2001年至2011年皖北地区经济和人口流动的变化情况,从经验现象上实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并通过回归分析,证明了十年问皖北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实证了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最后得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以及尚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