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文学人类本体论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h346048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人类本体论是20世纪80年代一种影响深远的文论思潮。文学人类本体论探索的核心问题是:文学何以存在。文学人类本体论主张文学是关注人的,文学是关注现实人生的,文艺展示的是人类的生存世界,文学活动是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文学并不许诺什么,但是它表达希望,它向人们展示一种人类永恒的追求,警觉异化的人生,引导人们不断走向自我超越。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文学人类本体论兴起的历史文化语境。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性意识的复归,对传统“反映论”、“工具论”的质疑与反思,文学呼唤回归自身,“文学是人学”命题得到恢复与确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萨特“存在主义”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等众多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推动了文学人性意识的深化,在这种氛围中,文学人类本体论应运而生。第二章具体阐述文学人类本体论的理论内涵。文学人类本体论直接受益于李泽厚的“主体实践哲学”及其后继者刘再复所提出的“文学主体性”,提出“艺术是人类的生存世界”、审美是人自由的生命表现等。文学人类本体与相关本体论的区别。第三章考察文学人类本体论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学界尚存的对文学人类本体论有争议的问题等。第四章揭示文学人类本体论的当代意义。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方面人们承受着过重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人的精神生活日益空虚、委顿,心与物严重失衡。文学人类本体论高扬人的感性,关注人的生存,高扬文学艺术的意义,将文艺纳入与人的存在境遇关联中思考,承担着丰盈人的感性生命、引领人走向超越的重担。
其他文献
琦君,是中国当代台湾散文作家。她是一位真正从事纯文学创作的作家。她的创作是以撰写散文开始的。她的作品,不仅数量很多,范围广泛,而且屡次获奖。本文试从她散文的文本艺术
迟子建是当代作家群体中一位创作风独特格的作家。她以其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温情与现实关怀精神,关注并书写了平凡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同时,迟子建还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洞
当代文学中,阎连科是一个独特而又充满活力的作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乡土小说的创作,成就尤为显著。通过梳理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就会发现其小说蕴含着丰富的悲剧因素。阎连科的
自传式圣经批评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研究兴起的背景下,是对早期读者反应批评的一种纠正。这种新兴的圣经批评范式与传统的神学解读和历史批评迥然有别,其方
T.S.艾略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在诗歌创作与诗学批评领域均颇具建树。艾略特的现代主义诗歌实践和诗学主张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现代性路径相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