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2年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约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因此如何制定适当的粮食生产目标,建立起既能满足人们营养需要又能解决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压力的粮食生产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论文在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状况、粮食生产结构变化轨迹和粮食生产布局变化路径的基础上,分析了粮食在营养素供给方面的贡献情况,考察了基于合理营养目标需求下我国居民口粮消费水平和基于合理食物结构下的饲料粮消费水平,同时提出了小康生活水平下的工业用粮消费水平和种子用粮消费水平,从而得出不同时期基于营养需求的我国粮食生产目标,为优化我国粮食生产提供了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以粮食所提供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在摄入的总能量、蛋白质和脂肪中所占的比例作为营养素摄入和膳食状况评价的指标,我们发现:近10年来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粮食是城乡居民能量、蛋白质和脂肪的主要供给来源,但其在营养素供给方面的贡献已下降至一个较低的水平;(2)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通过食物营养素转换模型得到:当人均日能量水平为2200kcal时,居民每日口粮需求量为481.24g/人,当人均日蛋白质水平为70g时,根据居民每日动物性食品摄入量折算成的饲料粮需求量为266.50g/人;(3)基于营养目标下的我国居民粮食年人均占有量略高于小康生活水平(400kg/人),到2020年和2030年,营养需求下的生产目标分别为6.11亿吨和6.54亿吨,比国内相关学者预测的粮食生产量低0.45亿吨和0.92亿吨,可节约粮食7.4%和14.1%,可节约耕地面积约为849.2万公顷和1736.2万公顷,可水资源节约900亿吨和1840亿吨。最后,本研究从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两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