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本权利的水权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e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危机可能是21世纪人类将要所面临的最大危机。水资源危机导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面临着严重的水匮乏和水污染的困扰。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多达数十亿人口的生命、生存和健康问题,也影响到人作为人应当追求幸福的权利和享有尊严生活的权利。因此,从水对于人的生命和生存的根本性意义上讲,有关水的一切问题即有关人的一切问题,将人权与人的享有水的权利相连结,围绕着人的尊严和适足生活所构建的人权法律体系为我们解决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从人权理论体系的一般发展规律来看,人权最初所反映的只是某些社会集团的价值诉求,通过建构近代民族主权国家又把它们变成是国家必须承诺的权利清单。对于那些紧缺的资源或者需要由国家集中予以调配的资源,人权理论就主张将其列入国家应当保障的责任清单的范围,责任清单的对象就是权利主体的权利。所以,从人权的对象物的角度来说,第一代人权不涉及到自然物的国家权力分配,国家只是将社会生活中已有的社会现象用法律制度固定下来保障人民享有,这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个人在市民社会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权利,如人的自由、人身安全、契约自由、所有权,创造财富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权利都是在社会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现象,这些权利的对象物本身都是客在的;自第二代人权开始,立宪国家产生的问题主要是以物质供给与物质帮助为国家责任对象物,人民应当享有获得帮助权、休息权、贫困人群获得救济权以及民族生活当中的民族式样保存权等;人权理论体系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一旦涉及为维护人的尊严和适足生活权必备内容和要素,人民也会主张把它们也列为国家必须保障适足生活和人的尊严的责任和义务。人权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变路径就可以简约为不断地在适足生活权中逐渐添加人权的各种构成要素以保障人的尊严,这就成了现代立宪国家最根本的责任和义务。总之,人权最初发展首先是把生存最主要的基本条件用制度文本(宪法)固定下来,变成政治决断和社会契约中的国家责任对象;其次,人权理论体系发展扩张了国家责任成了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里面,国家保障人民享有获得帮助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基本权利;再次,人权理论进一步发展,人们享有适足生活的必备要素需要获得国家的供给,成为国家责任和政府义务,国家要让人民有尊严的生活。因此,当人类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时,一方面是在公共空间里面,国家就有责任供给人民对于水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水也构成了适足生活水准的基本要素,水就变成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保障的对象,就构成了一项基本的人权。现在国际人权法已经开始明确承认水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一些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也明确规定了水权作为一项基本权利。但传统的以民法上财产权为依托的水权观念还占据着主流地位。将水权定位于物权或准物权,尽管可以部分解决水资源作为公共物品所产生的“公地悲剧”问题,却对广泛存在的因水匮乏和水污染而导致的对人权广泛的侵犯没有太大帮助。甚至可以说,围绕水权的产权的界定恰恰是从根本上忽略了人的基本用水需求才是水权的本质这一基本事实。因此,接纳国际人权法确认水权是一种基本人权的观念,积极履行确认水权所应当承担的国家义务,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基本用水的权利,是现代民主法治政府构建合法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西方的法理学的观点来看,人权入宪的基本规律,都是对于保障人的基本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紧缺性的社会制度资源设置权利基本规范,使之成为国家的责任,成为人民实现自己权利的保障。从历史发展规律来看,这一过程历经了三种权利的价值资源向基本权利的规范演化,或被基本权利规范所认同的历史形式。(1)在自由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财产所有权的确定归属和契约自由制度,已经成为完成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的紧俏制度资源,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障社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需要,把自由、平等、权利、法治都规定为基本权利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于这些权利资源短缺的需求;(2)以1918年《魏玛宪法》为标志,为了纠正形式法治主义产生的财富分配结果上的巨大落差,使社会正义获得第二次强制分配,宪法从人性尊严或者物质保障出发,赋予了国家有保障人民获得物质帮助权的主动性权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主动性权利的规范。(3)第三阶段,对人类生存物质条件当中因主权关系的不平等分配,保障资源稀缺的人群获得适足的物质分配,国家也采取基本权利的方式,对这一部分权利诉求,制定基本权利规范,规定有法律强制力的保障措施,如文化艺术保护、环境资源的保护特别是水权利的保护。从总的规律来说,当一种具有物益性的供给成为一种紧缺的社会资源时,主权国家就用宪法的基本权利方式保障人民相关权利的实现。本文第一章论述了选题的意义、选题的缘由以及写作的思路。水不仅是一种物质资源,更是公共物品和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对水极端的依赖反衬出水对人的重要性、基础性、紧迫性、稀缺性和价值性。但国内外水权概念的理论和实践还是以私法财产权为主流观念。私法上的水权概念不仅没有解决水资源的危机,反而忽视了水对人生存的核心价值。水权应当是一种应当获得国际人权法承认和国家宪法法律保障的基本权利。人权法的发展促使国际人权机构将水权逐步从一种隐性权利明确为显性权利。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又是很多重要国际人权公约的缔约国,应当在国内法层面接纳作为基本权利的水权。本文第二章论述了水权成为人权的历史和哲学逻辑基础。人权具有道德权利、应然权利和抗争权利的多重属性。从人权的历史发展来看,人权又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和发展的权利体系。第一代人权主要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奠定了近现代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正当性的基础;第二代和第三代人权不同于第一代人权,在国家获得合法性基础之后,国家即负有保障国民适足生活(生存)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现代国家的政治伦理。作为人权的水权就是国家应当提供的保障每个人应当享有的获得安全、适足和可获得性的基本用水权利。文章通过确认人权的程序性标准和实质性标准两个方面证成了水权的人权属性。本文第三章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对作为基本权利的水权的概念、性质、内容和国家义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证。依据经社文委员会《第15号一般性意见》的解释,本文对水权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解分析。本文对于水权的内容则提出了以安全饮用水为核心包括基本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多层次权利结构模型。对于水权的性质提出了双重属性的观点,即水权兼具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双重性质。水权所对应的义务区分为国家义务、第三人义务以及国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本文第四章则论述了宪法确认水权的一般机制和路径,同时分析了国家宪法法律确认作为基本权利的水权存在的理论上、法律上和实践上的多重障碍。在一国宪法和法律层面确认水权对于保障人的尊严和适足生活权具有根本性的价值。但宪法和法律对水权的确认也是一个各种力量博弈的过程,需要突破各种理论和现实上的障碍。最后一节则对域外国家中已经在宪法和法律中确认和保障水权的国家以及那些积极保障水权的国家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不仅直观地证明了水权不仅仅是贫穷和缺水国家的特殊权利,在发达的丰水国家也同样需要对水权进行法律保障,还为我们国家确认和保障水权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不同模式。本文第五章主要是对中国宪法和法律确认水权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中国政府批准了《经社文公约》,中国现行宪法也载入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中国政府也通过法律和政策保护人民的基本用水的权利。但中国的水危机日益严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也都还存在着饮水安全问题,在广大农村还有多达2亿以上的人口无法获得安全、适量和可获得性的基本用水。这就促使中国宪法明确承认水权是一项基本权利,在国家法律和政策中进一步确立作为基本权利的水权的优先价值位阶。最后一节介绍了河长制这样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治理制度,笔者认为河长制作为中国治河经验确有独到之处,但以权威为基础的制度建构恰恰与我国的依法治国的方略相冲突。
其他文献
癌症的治疗是21世纪的重大挑战。针对癌细胞的特征进行抗肿瘤治疗,能高效率地消灭癌细胞,同时减轻毒副作用。不受控的细胞增殖是癌症的基本特征之一,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是细胞周期关键调控枢纽,因此成为有吸引力的抗肿瘤靶点。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也是细胞死亡的调控中心,根据肿瘤细胞与良性细胞线粒体之间的差异,可以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本工作以CDKs和线粒体为研究对象,设计了系列抗肿瘤化合物
新材料的发现与发展在改善人类生活和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石墨烯的出现在材料科学领域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变革。与其他材料相比,二维材料在光学、电学、力学和热学等领域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为能源、催化、集成电路、复合材料以及量子通信等关键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研究人员发现,高质量的二维材料不仅有助于提升相关领域的应用性能,而且对于二维极限下新奇物理现象的探索至关重要。在二维材料的制备方法中
龋齿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慢性细菌感染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变异链球菌是目前公认的与牙齿表面软硬组织破坏密切相关的主要致龋菌。其产酸能力和耐酸性使之在菌斑酸化和釉质的脱矿中起重要作用。细胞表面蛋白抗原c(PAc)是一类存在于细菌菌体表面和细胞壁中的糖蛋白,是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可以介导变异链球菌对牙齿表面的蔗糖非依赖性黏附。PAc作为疫苗抗原已被用于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和抑制致龋微生物定植。然而
离子液体,固态电解质、离子嵌入型材料等是典型的超浓离子体系,其广泛应用于当今高能量密度能源器件中。因此,对超浓离子体系电化学特性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界面离子分布(双电层结构)、传输及电荷转移等是决定电化学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在这些方面,超浓离子电化学体系与传统电化学体系有着根本的区别。本论文就此开展探究,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离子尺寸效应对于纳米盘电极上电化学性质的影响材料的纳米化已经成为目前能源器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政治哲学所关切的重要主题。如何认识和处理这一问题,既涉及群体的存亡兴衰,又关乎个体的生存境遇与命运。对近代中国而言,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下,中国社会的传统群己关系面临着如何向现代转型与变革的艰难选择。作为近代思想的巨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无疑具有极大的代表性。特别是他关于群己关系的理论,显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梁启超将“自由”、“民权”、“群治”、“合群”等大量涉及群己关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复杂疾病,尽管已经开展了大量通过调控兴奋性中毒、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方面进行神经细胞保护的临床干预治疗研究,但一些在模式动物实验中获得较好效果的方案在临床转化试验中均以失败告终;同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rt-PA)又因其极短的治疗窗口而难以在大量患者中使用。因此进一步深入解析脑缺血再灌注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损伤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药物靶
现实空间见证了社会事件发生的事实,但很难提供相关信息实现社会事件发展状态的预测。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空间已经基本形成。现实个体通过参与社会事件,并在虚拟空间中分享、传播社会事件相关信息,将社会事件映射到虚拟空间中,从而使两者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增强。虚拟空间记载着事件发生过程,借助虚拟空间中相关信息来量化、分析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关联性,可以预测社会事件在现实空间的发展状况,
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整个互联网传播数据不再是单一的文本数据,而是由多样化形式数据共存,如:图像、音频和视频等。互联网本质是分享、互动、虚拟、服务,实际上这四项都离不开社交功能,其背后的本质就是“数据的流动”。互联网让数据在人和设备二者之间产生了自由流动,通过数据把世界连接了起来,这是互联网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它让人类实现互联,分享信息,发现兴趣,共同受
在欧洲近代认识论的转向之下,康德宗教哲学的逻辑进程展现为康德毕生对自我与上帝之关系的思考。并且,由于存在论在欧洲中世纪以来一直被基督教神学所扮演,形而上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神学形而上学。康德通过对自我认识能力和心灵能力的批判性考察,严格确定了具有曲行性认识的人们所理解的上帝,在批判传统神学形而上学的同时,试图为人们的信仰作出辩护,同时也力图重新奠定形而上学的基础。在前批判时期,康德虽然初步认识到莱布
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体系化课程。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普遍不成体系,成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掣肘。台湾高校比较多地在学校、学院、学系不同层级上开发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学程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学程课程是由不同院系所科目按照内在关联整合开发而成的体系化跨领域课程。由于创新创业活动需要跨领域知识和能力,台湾高校开发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程课程能更好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本文旨在通过多面向了解台湾高校创新创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