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73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联系日益密切。当尼葛洛庞蒂喊出“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着我们的生存”的时候,我们不禁会反思,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作为时代精神的精髓——哲学该何为呢?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以哲学的视角研究互联网中虚拟现象的虚拟哲学,就应运而生了。主客体关系属于哲学中的前提性问题,而实践是主客关系的基础。虚拟哲学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对虚拟实践中的虚拟主客体关系进行廓清也成了虚拟哲学无法回避的前提。虚拟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是对现实实践主客体关系的一种扬弃,前者不但包含后者,而且对后者有极大程度的超越。虚拟主客体关系不再像现实主客体关系那样清晰明了,具有模糊性、互动性等一体化特征,主客关系实现了由彼此外在性到彼此内在性的转化。研究虚拟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就不得不涉及到主体性,因为没有人主体地位的确证,也不会有主客二分,当然也不会有主客体关系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主客体关系就是主体性。因此,重视研究主客体关系、主体性问题对于最大程度上避免“公共电子牧场的悲哀”,实现虚拟实践中主客和谐共生,实现人类在网络数字化时代“诗意的栖息”,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已成为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的科技资源,以最小投入取得最大产出,是高校科技快速发展的关键。河南省地处中原,科技发展较为滞后。
伊本·泰米叶和瓦哈卜是伊斯兰教史上著名的宗教复兴运动的提倡者、实践者。虽然他们相隔4个多世纪,但是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下都提出了“回归经训”、“纯洁伊斯兰”的口号,并且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的问题”,是一个宽泛而深刻的大课题,而现代性的核心是科学与技术及其理性主义的会通。因此,本文主要内容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型问题而言的,对中
期刊
学位
本论文以知识论的理论视角为切入点,阐述后现代主义知识论的基本内容,并借助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对后现代主义知识论的理论实质和思维倾向进行总结。全文围绕一个核心线索即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中,“什么是知识,以什么样的态度或思维去看待和建构知识”的问题而展开对后现代主义知识论基本内容的阐述与甄别。后现代主义反对知识与信念、意见的传统区分,在“什么是知识”的问题上,批判将知识理解为观念的表象主义知识论;主张
现代生态伦理学缘起于对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学对此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产生于他对物质与精神发展平衡被打破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