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文学作品对科举弊端的揭露,人们总会想起小说,特别是《儒林外史》。小说反映科举社会的深度和广度是有目共睹的,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可谓细致深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戏曲比小说更早就直面现实人生,描摹世态人情,因此与小说血缘关系紧密的戏曲也应该对科举社会有自己的表现。但以戏曲对科举制度及其弊端的反映作为课题的专门性研究,目前学术界尚未有过。 从以上思路出发,本文以古典戏曲中描绘的科举社会为研究对象,将全文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章分析了元杂剧中的科举社会。由于元代科举的特殊性,人们对元杂剧中对科举社会的反映往往忽略,所以在此章中深入分析三个问题:一、元代存废不定的科举制度以及它给元代文人带来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二、元杂剧中科举社会众生相。元杂剧作家将内心痛苦的追求,对不公正社会的愤怒与对科举功名的失意统统都寄托在元杂剧中,从而在元杂剧中显现了元代科举社会的众生相;三、元杂剧中对科举弊端的批判。本节从元杂剧作品中选取了有针对性的例子展现元杂剧对科举弊端的表现,尽管这些表现是零星的,仅仅是作者自身痛苦经历的直觉体验,但至少它是对元代科举社会的真实再现。 第二章分析了明清戏曲中的科举社会。此章先从明清科举社会极端腐败的历史背景入手,分析了明清戏曲对科举社会的表现;并在分析比较元杂剧和明清戏曲批判科举弊端内容的基础上,看出从元杂剧至明清戏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呈现出逐步深入的特点。 第三章主要抓住戏曲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插科打诨的讽刺艺术,直接可感的舞台艺术,设身处地的代言艺术和广泛传播的平民艺术。这些戏曲所特有的艺术手法使戏曲在表现科举社会,批判科举弊端时呈现出其他文学样式所无法企及的风貌。 第四章论述了戏曲批判科举制度对小说的影响。由于戏曲先于小说将视野投向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着力描绘科举社会的众生相,因此戏曲对小说批判科举制度无论题材内容,还是讽刺艺术手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戏曲为小说特别是《儒林外史》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综合四个章节,本文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研究科举制度时,常被人所忽略的古典戏曲却已先于小说描绘了一个相当丰富的科举社会,并以它独特的艺术特征使其对科举社会的描绘更另是一道风景,从而对明末清初的人情小说和《儒林外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