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西方国家会计理论界,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国外的研究已经从理论研究向实证分析过渡,且取得了显著成果。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日臻完善,涌现了许多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成为现代财务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盈余管理是指企业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其实质是有目的地干预或影响财务报告,进而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和决策。它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它又同一般意义的利润操纵有所区别。利润操纵是通过明显的违规违法手段,人为地造成利润虚增或虚减,而盈余管理则是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会计政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无好与坏之分。盈余管理可以看作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以及企业发展来说,都具有两面性。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存在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债务契约),而且能较好地克服合同的不完备性和刚性,保护企业及经营者的利益。企业管理人员实施利润平滑和利润最大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信息,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但当盈余管理超过一个合理的度时,往往会有消极影响。它可以使报表上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充分性和全面性,甚至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大打折扣。管理当局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和债权人传递不真实的盈余信息,将误导其决策,使决策者产生“不利选择”行为,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资产减值的计提与转回作为利润的“蓄水池”,历来是上市公司进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需要会计人员对相应的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并做出职业判断,这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选择对企业或自身有利的会计处理的机会,使得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与转回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内外学术界对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研究研究成果表明:上市公司有避免亏损、防止退市、配股、利润平滑等动机,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国内外都存在大量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调节利润以达到特定目的。但现有研究多是基于原会计制度或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针对新准则实施后的情况进行研究的还很少。因此,针对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这一手段,本文将对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的差异进行检验,以验证新准则的实施能否缩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能否有效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2006年2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相关处理做出了新的规定。其宗旨就在于压缩水分,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情况,杜绝利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的现象。原会计准则相比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发生了许多变化:一方面,新准则引入了国际会计准则中“资产组”、“总部资产”、“销售协议价”等概念,提出了“资产组组合”的概念;在单项资产、资产组、商誉减值迹象的认定,减值损失的确定程序、方法、减值额的计量等方面作出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另一方面,该项准则系统、全面地对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长期资产减值的相关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其他关于存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资产的减值问题在其相应准则中规范。会计界对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变更的评价,众说纷纭,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也见仁见智。在新资产减值准则实施以后,到底是否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影响程度有多大,这也正是本文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所在。本文将新会计准则作为研究背景,以深沪两市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新准则实施后的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资产减值计提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并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视角出发,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分类,分别考察了具有不同盈余管理动机的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主要分析了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现状和新资产减值准则变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上市公司的防亏、扭亏动机未对其资产减值计提行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有效的遏制了具有防亏和扭亏动机的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2)具有夸大亏损动机的上市公司会在亏损年度大幅度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资产减值转回的概率较小。(3)盈利能力较好的公司进行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可能性很小。(4)资产负债率在0.0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与预期的符号相反,这说明资产负债率对资产减值的影响非常明显,但资产负债率与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率呈负相关的关系。鉴于以上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几个方面的政策性建议:(1)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在未来准则的制定和修改中,应尽可能明确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选择权,严格限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避免企业执行会计政策的主观随意性,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完善企业绩效考评体系。建议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长短期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如可采用经济增加值,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作为核心指标;增加企业盈余管理的有效预警指标,如资产减值利润影响率指标。(3)完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应贯穿减值准备计提、记录和信息披露的全过程,找出业务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建立相对合理的资产减值内部控制制度,以强化相应的内部管理。(4)提高审计监督质量。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因素,以保证其进行实质性测试时,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减值准备提取的正确性和公允性。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对资产减值准备审计的监督作用,以确保资产减值会计的合理运用。(5)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除了具有清晰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需要具备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会计职能重心的转变,是顺利实施新资产减值准则的途径之一。本文的研究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一方面,本文主要是为了研究新准则实施的现实意义,所以仅针对利用资产减值政策进行盈余管理这一盈余管理手段展开分析,提出了与此相关的盈余管理动机,并以此筛选配对样本。但严格来讲,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可能是基于多种特定动机,采用各种手段,且比较隐蔽,难以进行准确量化,因此可能会对本文的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另一方面,本文是从总体上检验上市公司基于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选择资产减值政策的差异,没有具体考虑公司的具体特点和行业风险,可能会对研究结果有一定影响。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对这一问题进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