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后中国翻译理论论争探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a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千年翻译史上论争不胜枚举,主题异彩纷呈,但是争论规模之大、留存史料之多、争辩程度之激烈的屈指可数。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如下翻译高潮,分别为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时期翻译高潮,以及建国后八十年代左右的翻译浪潮。其中五四时期的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翻译质量上或是翻译理论建树上都是前几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在国人欲救民族于水火之间的的精神动力下,涌现了一大批既学识渊博、学跨中西又具有强烈的历史与国家责任感的有为学者。他们对于如何向国内大众介绍西方名著、介绍什么、介绍过程中的翻译问题等都各抒己见,以各自的刊物为阵地,展开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翻译论争。本文以探讨五四前后的翻译理论论争为契机,以此时代转型为特点,将五四翻译浪潮时期各家各派的翻译主张与观点试做一归纳、整理及分析,探究五四时期翻译论争的核心本质。本文从三个大的论争方面展开探讨。第一章探讨翻译语言的文言与白话文之争。新文人对严林二人翻译不忠不信的挞伐背后,实际上存在着文白之争的巨大推力。翻译的文白之争成为极其敏感的文化论争的战场。五四后期更是深化为绝对的白话文,围绕“信顺”之争、精英群体、保留洋气等翻译主张,以改良中国文字文学为目的继续下去。第二章探讨翻译选材的救国论与艺术论之争。以梁实秋、郭沫若、胡适为首的艺术标准派与以鲁迅、茅盾为首的救国救民派,对于翻译“一流的大师”著作还是“被损害民族的文学”针锋相对。翻译承担的社会功能在这一争论中极为突出。第三章探讨翻译的地位和翻译自身的完善之争论。以处女媒婆论和转译、复译之争为主,深入探讨翻译在五四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功能作用。囿于时代背景的诉求,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论争虽然探讨的是翻译问题,但是其论争的核心实质上是一场文学、思想、文化层面的论争。论争各派其实大方向是相同的,都是希望翻译能影响并进而改变中国,但是在过程方式层面存在强烈分歧导致论争产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6 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科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成环境、起源、结构,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文化
磁共振成像(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多方位和分子功能学成像等优点,可以明确鼻咽部肿瘤与肿瘤对周围结构的侵犯情况以及咽后和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现已成为鼻咽
阐述晶体塑性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单晶体塑性本构关系,多晶体塑性模型的构造,介绍它在金属成形模拟中的应用概况。在速率相关的晶体塑性模型中引入滑移系活动与否的判断准则,忽略
进入21世纪,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持续,多极化、全球化趋势继续推进的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方面为各国增进良性互动和加强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同时也向
<正>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日益趋向信息化、全球化和民主化的历史境遇中,人们对政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乎所有国家都卷入了一场全球范围的行政改革浪潮。许多发展中国家
本文论述了长白山区植参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肥力特征,分析了暗棕壤型及白浆型两类植参土壤障碍因素及培肥改良对策,为长白山区高产优质参培育创造优良的土壤条件。
20世纪80年代,关于马克思哲学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的大讨论,直接导致其四种人类学范式的产生:一是“类哲学”的产生;二是对马克思哲学的“人学”理解;三是作为马克思
<正>2017年11月26日是个黑暗的日子,清晨我接到买买提的电话,告诉我哈孜老师已经离开了我们,得知这一噩耗我顿时泪流满面,我立即打车直奔哈孜老师家,走到楼下时就已经听到楼
中国廉政制度评价体系研究是推进中国廉政建设的重要课题,中国廉政制度评价体系在廉政建设中具有“把关”、“监控”和“反思”等重要作用,对于廉政建设全面推进来说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