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千年翻译史上论争不胜枚举,主题异彩纷呈,但是争论规模之大、留存史料之多、争辩程度之激烈的屈指可数。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如下翻译高潮,分别为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时期翻译高潮,以及建国后八十年代左右的翻译浪潮。其中五四时期的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翻译质量上或是翻译理论建树上都是前几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在国人欲救民族于水火之间的的精神动力下,涌现了一大批既学识渊博、学跨中西又具有强烈的历史与国家责任感的有为学者。他们对于如何向国内大众介绍西方名著、介绍什么、介绍过程中的翻译问题等都各抒己见,以各自的刊物为阵地,展开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翻译论争。本文以探讨五四前后的翻译理论论争为契机,以此时代转型为特点,将五四翻译浪潮时期各家各派的翻译主张与观点试做一归纳、整理及分析,探究五四时期翻译论争的核心本质。本文从三个大的论争方面展开探讨。第一章探讨翻译语言的文言与白话文之争。新文人对严林二人翻译不忠不信的挞伐背后,实际上存在着文白之争的巨大推力。翻译的文白之争成为极其敏感的文化论争的战场。五四后期更是深化为绝对的白话文,围绕“信顺”之争、精英群体、保留洋气等翻译主张,以改良中国文字文学为目的继续下去。第二章探讨翻译选材的救国论与艺术论之争。以梁实秋、郭沫若、胡适为首的艺术标准派与以鲁迅、茅盾为首的救国救民派,对于翻译“一流的大师”著作还是“被损害民族的文学”针锋相对。翻译承担的社会功能在这一争论中极为突出。第三章探讨翻译的地位和翻译自身的完善之争论。以处女媒婆论和转译、复译之争为主,深入探讨翻译在五四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功能作用。囿于时代背景的诉求,五四时期的翻译理论论争虽然探讨的是翻译问题,但是其论争的核心实质上是一场文学、思想、文化层面的论争。论争各派其实大方向是相同的,都是希望翻译能影响并进而改变中国,但是在过程方式层面存在强烈分歧导致论争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