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居民点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形态。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就业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点的形态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因而对于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的研究,辨别其布局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变化的机理,对指导乡村规划、合理利用和盘活集体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选取处于秦岭山区的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为例,利用3期遥感影像资料,研究农村居民点的现状分布特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布局以及演变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1)根据2010年商州区影像解译结果,分析发现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如下特征:①农村居民点大多数集中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川塬区和低山丘陵区,少数农村居民点零星分布于中高山区,呈现出明显的海拔指向性。低海拔区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较大,布局相对集中。②农村居民点大多数集中分布在坡度较小的平缓坡区域,随着坡度的增加,居民点面积与斑点明显减少,坡度小的区域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较大。③农村居民点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对农村居民点距离道路的距离进行缓冲区分析发现,距离道路近的区域农村居民点面积大且规模较大,密度高。距离主要交通道路较远的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稀疏松散。④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与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2)应用1990、2000和2010年3期商州区的遥感数据对农村居民点解译,叠加,对比分析。选取居民点斑块总面积(CA)、斑块数(NP)、平均斑块面积(MPA)、斑块密度(PD)、最小斑块面积(MAP)、最大斑块面积(LAP)等6项景观指数,探讨近20年商州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2010年与1990年相比,农村居民点的变化总体上呈现规模扩大、布局集中度增强的特点。农村居民点面积持续增加,而斑块个数、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总体上在减少,但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最大斑块面积在增大,最小斑块面积在减少,出现两极化趋势。景观破碎度,1990年为0.28,2000年为0.31,2010年为0.14,破碎度指数总体上在减少。②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改善生活的需要造成的。集聚度逐渐增强,主要受新农村建设项目、移民搬迁项目等的带动,以及农民生活方式改变的需求拉动。受项目的影响,最大斑块面积在增大,而农民自建的一部分零星住宅,由于农村建设用地的稀缺,其最小斑面积块面积在减少。说明人类活动的干扰性加大,不仅表现在空间上的整体扩展,还表现为单个居民点的外延式扩展,集中度增强。③从1990到2010年,农村居民点呈现由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移动的特点,低海拔地区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在增加,而高海拔地区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在减少;从坡度大向坡度小的地区转移,表现在低坡地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的斑块个数和面积在增加,高坡度区域的农村居民点斑块个数和面积在减少;继续向主要道路集聚的特点,距离道路较近的居民点面积和集聚度都在增加,距离道路较远的居民点密度和面积都在减少;继续向距离河流较近的区域集聚,表现在距离河流近的区域范围内,居民点的面积在增加,居民点密度增加,距离河流远的区域居民点面积减少,斑块个数也在减少。(3)农村居民点以上的这些变化是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口的增加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得对农村居民点的需求提高,面积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农民收入结构从以家庭经营为主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变化,导致了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农村居民点向低海拔、低坡度,靠近道路、水系等区域集聚。农村居民点布局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4)从总体上讲,商州区农村居民用地数量大且空间上布局较为分散,仍有少数人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缺乏规划,集体建设用地不能有效流转,都影响其布局的合理性。因此,需要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加强中心村镇建设,促进居民点适度集中;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强经济实力;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宅基地流转。